正文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機製、類型特點及整合策略(1 / 3)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機製、類型特點及整合策略

國內外市場

作者:隋博文 欽州學院 莊麗娟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啟動建設以來,雙邊農產品流通實行“零關稅”政策,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應運而生,現已成長為中國–東盟間農產品貿易的“新興業態”和“綜合平台”。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與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相比有很大差異,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日益增大,這種新型供應鏈正成為政、企、學屆共同關注和探討的熱點。

廣西位於中國–東盟互聯互通尤其是海上互聯互通的前沿和門戶,與越南等東盟國家接壤;同時,廣西又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大區,以盛產優質稻、甘蔗、芒果、香蕉、蔬菜等著稱。近年來,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流通日趨規模,2014年廣西與東盟大宗農產品進出口額比上年均有大幅增長,其中,果蔬類產品累計出口23.6億美元,增長31%;水產品累計出口5.9億美元,增長19%;穀物類產品累計出口2.2億美元,增長27%。。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不僅量大,品種涉及麵廣,形成機製、類型及特點也不盡相同,在中國–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當中具有典型意義。

一、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機製

近年來,廣西通過實施“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工程,以及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建設,發揮口岸、保稅基地等邊貿平台優勢,借力跨境電商、物流、金融等涉農涉外行業企業,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逐漸形成,蔬菜類產品、水產品、穀物類產品等廣西農產品已成為東盟國家市民餐桌的“常客”。以馬鈴薯為例,廣西(貴港)良櫻農業科技公司通過跨境電商平台接受東盟市場(主要是當地大中型連鎖商業機構)訂單,在其專業種植基地進行馬鈴薯種植和初步加工(清潔與包裝),以及通過廣西海吉星農產品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實現跨境流通,銷售及配送環節是由當地大中型連鎖商業機構及相關物流配送公司完成,而諸多節點企業則通過契約等形式來保障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運行。

目前,關於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形成機製的解釋主要有三個維度:專業化市場、地理區位和企業家精神。其中:市場觀點認為,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是由於專業化市場的帶動,如中國–東盟(欽州)農產品大市場、中國–東盟(百色)農產品冷鏈倉儲中心等;區位觀點認為,該供應鏈的形成得益於廣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網絡,其背靠大西南、接壤東盟,是西南地區進入東盟陸上距離最近的出海口,且已形成麵向東盟的立體化交通運輸體係;企業家精神觀點認為,該供應鏈的產生在於廣西乃至全國涉農涉外企業曆史傳統文化及其企業家精神的異域拓展,或稱全球化。從實踐來看,這三個維度(專業化市場、地理區位和企業家精神)隻是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形成的外部條件,該供應鏈形成的核心是雙邊貿易的互補和跨境電商的興起,因而探討其形成機製應從雙邊貿易和跨境電商的角度從更廣闊的背景去分析。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產生有著深刻的供求和技術背景。一方麵,廣西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突出。除東南部分地市外,廣西大部分區域處於溫帶,而東盟國家多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此在農產品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即使是同一種產品在品種和收獲季節上,雙方也存在一定的互補性,例如荔枝、龍眼。另一方麵,麵向東盟的廣西農產品跨境電商異軍突起。近年來,伴隨電子商務的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的廣西乃至全國涉農涉外企業,紛紛利用互聯互通(廣西)通道發展麵向東盟“跨境電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廣西大宗商品跨境電商平台,讓傳統產品企業和高附加值產品下遊產業企業不斷集聚。因而,從雙邊貿易和跨境電商的角度看,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與發展在於供求的多樣化和技術的革新。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技術的革新除了電子商務外,還有冷鏈裝備等。

二、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類型及特點

(一)物流園區主導型供應鏈

目前,廣西物流園區主導型供應鏈以出口蒜頭、豆粕、龍眼罐頭等農(副)產品為主,其中,豆粕占全區出口東盟的70%以上份額。截至2014年底,,廣西已建成市級以上農產品物流園區11個(具有跨境性質的3個)、在建6個,代表性的有:廣西(北海)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有限公司、廣西(梧州)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等。農產品物流園區是指在農產品物流銜接地形成的具有綜合物流功能的結點和空間集聚體。農產品物流園區是擁有多種物流服務和物流設施的不同類型的農產品物流企業。農產品物流園區通過原料收購(主要有訂單農業、非訂單農業、市場等形式)、產品運輸、信息處理、產品加工、訂單處理、儲存配送、場地租賃以及倉儲保鮮等功能和程序,將農產品交付口岸或保稅基地,再由本國或外方外貿公司將農產品從口岸跨境至消費者。通過調研發現,該類供應鏈的主要方向和經營目標是以物流帶園區,以園區帶動特色農產品等優勢產業發展,其優點在於:以物流園區為中心組織物流活動,具有強大的農產品集散功能;缺點是:達到規模效益有一定難度,且農產品流通受季節性影響較大。因此,針對物流園區主導型供應鏈,應建設具有明顯帕累托改進的一體化、聯動式、互補性物流園區,實現多式聯運的柔性契合。

(二)倉儲基地主導型供應鏈

廣西農業信息網統計公告(2014)顯示,廣西的農產品倉儲基地在數量上偏少,倉儲能力有限,特別是具有預冷、製冷設施(設備)條件的大中型倉儲基地相當缺乏。目前全區規模較大的、正在投入使用的農產品倉儲基地為南寧玉洞冷庫,正在建設的為百色冷鏈倉儲中心。以南寧玉洞冷庫為例,該倉儲基地(係公司化運作)推行“基地+合作社+農戶+標準生產”的模式,通過生產基地建設、加工倉儲體係建設和物流體係建設,構建了麵向東盟的、以南方特色果蔬為主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貿易、物流集散中心。調研獲知,廣西時令蔬菜的跨境流通主要由倉儲基地完成。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經南寧玉洞冷庫等倉儲基地轉運東盟國家的蔬菜接近80萬噸。調研還表明,以倉儲基地為中心組織物流活動,具有較為出色的倉儲設備,確保農產品保鮮,並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但在當下的物流環境下,農產品運輸成本普遍偏高。由此,倉儲基地主導型供應鏈應建立倉儲管理信息係統,平衡全年的倉儲利用率,同時注意選址問題,盡量選在物流節點處。該類供應鏈的功能和程序同物流園區型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