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轉眼幾個月就過去了。到了這年的秋,齊宣王派蘇秦、魏襄王派公孫衍到楚都拜見楚懷王。蘇秦:“大王雄霸下,臨各國諸侯,秦王不僅不來到賀,還慫恿宋、越兩國與大王作對,這眼裏還有大王你嗎?我等為大王著想,已集結各自的軍隊,隻等大王一聲令下,六**隊就會一起殺向函穀關,直搗關中,以治秦國的不敬之罪”。 蘇秦剛一完,屈原就趨向前對楚懷王:“大王!蘇丞相得有理,秦本是虎毒和狼子野心,是我們六國的共同敵人,現在又不僅對大王不敬,而且又煽動宋、越造反,大王若不加以討伐,威信和顏麵何存,日後如何領導下諸侯”? 楚懷王聽了點點王。公孫衍:“我等擁大王為霸王和盟主,就是指望大王能為我們出頭,現在秦軍又在西河向我軍挑釁,集結軍隊,準備入侵魏、韓二國,大王可要為我們作主呀”!楚懷王聽後:“你等一路奔波,先到驛館歇息,待明日我和大臣們商議後再給諸位明確的答複”。
原來,蘇秦自鄭康莊回齊國後對齊宣王:“秦惠文王派張儀陪同羋貴妃到鄭康莊行國婚賀禮,羋貴妃與鄭氏姐妹相稱,情同金蘭,我擔心楚懷王會受其感染,與秦國結盟。為了阻止楚、秦聯盟,大王可以與魏王聯手,照會韓、趙、燕三國聯合,共請楚懷王率領縱約國攻打秦國。這樣,一來可以消耗楚、秦兩國的兵力,二來可以使楚、秦二國結怨”。齊宣王聽後:“善”!隨令蘇秦籌劃六國共攻秦國的事。
其實,秦惠文王慫恿宋、越兩國與楚國作對,楚懷王本來是很憤怒、準備帶兵西進打擊秦軍的,但又正要辦理國婚、迎娶鄭袖,因此也就把這事給擱下了。現在,被蘇秦、公孫衍和屈原等人一挑撥起,也就有點來也是,可又想到秦惠文王剛派羋貴妃、張儀前來賀喜,羋貴妃不僅是他的宗妹,而且和他的愛妃鄭袖又是姐妹相稱,那麼投緣,也就有些不太想統率聯軍去攻打秦國了。當晚,楚懷王回到“懷袖宮”,便和她的新夫人鄭袖商量此事。鄭袖:“各諸侯國的事我不太懂,但我明白國家的利益重於個人感情。不過,既然是六個國家,自然也就不是一條心,他們真的是衷心擁戴你做霸王和盟主嗎?還是另有所圖呢?秦國現在又不是很強大,需要你帶著六**隊去攻打它嗎?還有,你用什麼名義去討伐攻打它呀!不會是齊宣王和魏王在給你戴高帽、挑起楚、秦兩國的對抗,消耗彼此的實力,他們好在後麵混水摸魚吧!君王你可要心才是呀”!
楚懷王:“愛妃得也是,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但我是盟主,秦惠文王不加入盟約,就是有意和我作對,明他也想當霸主,這樣,遲早都會一山藏不了二虎”。 鄭袖:“懷王你的意思我明白,但依我看來,想當霸主,和你爭奪霸王冠的,恐怕不僅僅是秦國,還有齊、魏等國,你以為他們就不在窺視嗎?不過,你當霸主,我也有光彩。但是,你最好要有瞻前顧後的兩全準備,齊、魏、韓不可靠,趙、燕沒利益,我擔心你們一到函穀關就會無功而返,甚至會節外生枝”。
翌日,楚懷王隨召集大臣議事,屈原、屈莊、屈匄等一幫人都:“秦國本乃虎毒和狼子野心,秦王包藏禍心,若不趁此時六國氣盛之時除之,日後必是後禍無窮”。 楚懷王聽了,隨令昭睢點齊十萬楚軍(馬軍二萬、步軍八萬)向洛陽開拔。到了洛陽的一月以後,各國兵馬才6續到達,齊宣王和大將田賁率七萬齊軍(馬軍一萬,步軍六萬),魏、趙、韓各率五萬大軍,燕王則派三萬軍隊前來。
楚懷王一見,頓時心涼了半截。楚懷王問各王:“為何都不按時到達,且帶這麼少兵力而來,你們當秦國是宋國呀”! 魏、趙、韓、燕、齊等五國各王推諉在路上,碰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並且:“楚軍所向披靡,秦軍本來就不是楚軍對手,再加上有我等相助,還能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楚懷王:“你們若還當我是盟主,從現在開始,大家就要齊心協力、步調一致”。隨後,六國三十五萬聯軍從洛陽出、浩浩蕩蕩的向函穀關開拔。
秦惠文王聞訊六國聯軍攻來,大驚!急召滿朝文武議事,張儀:“區區六國聯軍,何足道哉!儀自有退敵之策,大王可不必擔憂”。 秦惠文王:“張丞相!有何妙策,你可快快來”。 張儀:“楚懷王新婚,羋貴妃代大王前去賀喜,羋貴妃與鄭氏女又情結金蘭,楚懷王根本就不想前來討伐,無非是為了個盟主的頭銜作作樣子罷了。那麼,是誰在挑動這場戰爭呢?肯定是齊宣王、魏王和蘇秦,他們的目的無外乎是想挑起秦、楚戰爭,好漁翁得利”。 秦惠文王:“齊軍到函穀關來有什麼利可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