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剛蒙蒙亮,軍士來向唐蔑報告,魏、韓軍隊已經連夜逃離鄧州,唐蔑、鄧通、樊離隨率領三路三萬楚軍騎兵進入鄧州。一會,七千楚軍騎兵從趙崗村趕到鄧州,七萬四千楚軍輕步兵也隨後趕到。前麵不是是九萬輕步兵嗎?怎麼會變成七萬七千了呢?哦!原來是這樣,在黃集鎮、魏家集、趙崗村的三次戰役中,唐蔑、鄧通、樊離的三萬三千騎兵共斬殺魏、韓五千騎兵、四萬五千步兵,截獲戰馬四千匹,楚軍陣亡九千騎兵。
因此,楚軍的後續步兵,有一萬三千步兵跨上戰馬便變成了騎兵,而步兵便變成了七萬七千人了。而唐蔑、鄧通、樊離的三路楚軍騎兵也一下子便變成為三萬七千騎兵,而走在最後麵的二萬五千名推著糧草錙重的楚軍步兵,一路上,楚軍沿途打掃戰場,截獲盔甲兵器五萬八千套,糧草輕重一大批,也在這的中午趕到鄧州。唐蔑隨令一千楚軍騎兵、一萬二千楚軍步兵留守鄧州,看護糧草輕重,在當地招募楚民兵勇;命鄧通、樊離為左、右先鋒,各自率領一萬楚軍騎兵、三萬楚軍步兵,而唐蔑自己則率領中路一萬六千楚軍騎兵、三萬楚軍步兵。三路楚軍,向鎮平縣進。
七月三日,唐蔑、鄧通、樊離的三路楚軍到達了南陽的鎮平縣,而公孫衍、韓當已經率著十五萬多的軍隊離開了鎮平縣,撤往南召城。哦!原來是這樣,六月三十日夜晚,公孫衍、韓當率著所剩的三千魏、韓騎兵和五萬魏、韓步兵,連夜偷偷地逃走。七月一日,魏、韓的殘兵便逃到了鎮平縣。駐守在南陽的楚國大夫陳軫聞訊,一方麵命令守城的軍士加強戒備,另一方麵則命令三軍將士作好戰鬥準備,隻等唐蔑的大軍一到,便殺出城去,合擊魏、韓聯軍。公孫衍、韓當的軍隊一到鎮平縣,便下令原本留在鎮平縣,攔截南陽、西峽楚軍的十萬魏、韓聯軍迅拔營,人不歇步、馬不停蹄地向南召城撤退。南陽陳軫見狀,因為唐蔑的大軍未到,隨不敢下令八萬守軍出城追擊,任由公孫衍、韓當的十五萬多殘兵逃到南召。
唐蔑見公孫衍、韓當已經率著殘軍逃到南召,隨令三軍紮於安皋鎮。這時,唐蔑、陳軫二軍會合後的總兵力是三萬六千楚軍騎兵、十七萬楚軍步兵。在數量上,已經過公孫衍、韓當逃到南召的十五萬名殘兵。這時,襄陽快馬傳來王後鄭袖的命令:令陳軫率領一千楚軍騎兵、一萬楚軍步兵留守南陽城,將南陽的七萬楚軍步兵交與唐蔑統率;令唐蔑為大將、鄧通、樊離為副將,率領三萬五千楚軍騎兵、十六萬楚軍步兵火向南召進軍,追擊魏、韓兩國的軍隊,不得給公孫衍、韓當以喘息的機會。唐蔑得令,隨與鄧通、樊離率領三萬五千楚軍騎兵、十六萬楚軍步兵,火向南召進軍。
且公孫衍、韓當率著十五萬軍隊,於七月三日倉惶地逃到了南召,即下令軍士構築工事,企圖憑著堅固的陣地,阻擋唐蔑的大軍北進。二後,唐蔑、鄧通、樊離率領的三路大軍到達南召的白土崗,看見公孫衍、韓當於秦老莊設下了三個大軍營、構築成三個相互照應的陣地。唐蔑隨令鄧通為左路先鋒,率領一萬楚軍騎兵、五萬楚軍步兵紮營於白土崗;樊離為右路先鋒。率領一萬楚軍騎兵、五萬楚軍步兵紮營於東溝村。而唐蔑自己則為中路先鋒,率領一萬五千楚軍騎兵、六萬楚軍步兵紮營於杜村,對駐紮在秦老莊的魏、韓軍隊實行了三麵攻擊的態勢。
這時,公孫衍、韓當的魏、韓聯軍,總共隻有一萬三千騎兵,十四萬步兵,分別駐紮於三個大營,堅守著三大陣地,但卻是隻守不戰。唐蔑見狀,隨令樊離率軍北上攻取魯山,切斷公孫衍魏軍的退路。公孫衍見狀大驚,隨對韓當:“楚軍勢大,不可與之接戰,今唐蔑分兵進取魯山,意在切斷我魏軍的退路,我若領軍去救魯山,唐蔑必定會率領楚軍前來攻取南召,怎麼辦呢”?
韓當:“南召一失,楚軍便可長驅北進,勢不可擋。現在許昌的楚將景奎隻有十五萬楚軍,將軍可調圍困許昌的五萬魏軍增援魯山,便可無憂了”。公孫衍:“此次南下伐楚,魏軍一共出動了四十五萬軍隊,現在許昌的魏軍有十萬,韓軍也是十萬,你可下令許昌的五萬韓軍火前來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