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不乘勝追擊,更待何時。我意明早揮師北上,眾將意下如何”?眾將隨說:“王後所說極是,我等正有此意”。 鄭王後說:“公孫衍、韓當在樊城尚有十萬五千兵,在南陽鎮平、南召還有十萬兵斷後,而樊城現有鄧通率一萬都城衛軍騎兵和五萬襄樊兵勇守衛,明早大軍渡江,鄧通聞訊,必率軍出城,合擊魏、韓聯軍。公孫衍、韓當必敗逃鄧州,我軍十五萬合兵一處,揮師北上,收回鄧州、新野,公孫衍、韓當必敗逃南陽,商南侯醜、南陽陳診必率軍出擊,三路兵馬合擊,必能大敗魏、韓聯軍於南陽,奪回南召。但不知鄂侯和大將軍的軍隊可否聽從本宮調遣”?
隻聽鄂州侯、唐蔑、劉襄齊說:“願聽王後調遣”。鄭王後說:“既如此,鄂州侯聽令!本宮撥你戰馬一千匹,明日率你的七千地方楚軍,押送十五萬套盔甲兵器回荊州,交十三萬套於靳尚上大夫入庫,另二萬套你帶回鄂州招募兵勇”。鄂州侯說:“我是王親,怎可未戰先回,待明日我率軍渡江殺敵”。 鄭王後說:“鄂侯忠勇可嘉!但作戰的兵力需要集中,你把二萬地方楚軍留下便是”。 鄭王後接著說:“劉襄聽令!本宮撥你戰馬二千匹,兵士二千,明日你率五千騎兵返回洵陽,注意招募兵勇,待戰事結束,本宮再撥你五萬兵”。 鄭王後接著說:“唐蔑聽令!明日一早,你率本部連同隨州共一萬騎兵、六萬步兵於城東渡江。樊離聽令!你率二千騎兵和鄂侯的二萬楚軍在城西渡江。三軍會合後,唐蔑為主帥,率一萬騎兵和五萬步兵,鄧通、樊離為副將,各率六千騎兵,四萬步兵,三軍會戰鄧州,北上南陽,收回失地,一切聽從大將軍唐蔑指揮,不得有誤!懷英率五千騎兵、三萬都城衛軍留守襄陽”。劉襄、唐蔑、樊離、懷英,各自得令去了。
再說公孫衍、韓當帶著殘兵惶惶逃過漢江,清點軍隊,總共隻剩騎兵一萬五千騎兵,九萬步兵,其中魏軍騎兵一萬、步兵七萬,韓軍騎兵五千、步兵二萬。是夜,韓當對公孫衍說:“明日楚軍必渡江而來,合擊我軍,我軍新敗,士氣低落。我的意思是今夜作好準備,明日淩晨便拔營回鄧州,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公孫衍摸著左手腕傷歎息說:“不料今日損兵折將,也隻好如此了”。隨令全軍做好準備,明日五時做飯,六時拔營”。
六月三十日早上六點鍾,魏、韓軍隊便開始拔營,裝束上車,準備撤退。這時,唐蔑的一萬騎兵、二萬步兵和樊離的二千騎兵、二萬步兵已經靠岸,等到魏、韓軍隊發現,公孫衍、韓當率軍前來時,唐蔑的一萬騎兵和樊離的二千騎兵、一萬步兵已列於岸上。公孫衍、韓當正想發起攻擊,忽聽樊城城樓上戰鼓擂響,鄧通率一萬四千騎兵,四萬五千步兵殺出。哦!原來鄧通在黃集鎮、東吳鄉一戰,獲戰馬四千匹,自損一千騎兵,故現在是一萬四千騎兵,四萬五千步兵了。
昨日傍晚,鄧通聞訊唐蔑、鄂州侯援軍到達襄陽,公孫衍、韓當帶著殘兵敗將逃過江來,隨令軍士嚴密監視敵軍動態,一大早聞報魏、韓軍隊做飯、拔營,便知敵軍想逃。因此,一見襄陽楚軍登岸,便率軍從城裏殺出。公孫衍、韓當隨不敢戀戰,令步兵列陣撤退,騎兵掠陣掩護。唐蔑一見,隨令騎兵、步兵全線出擊,公孫衍、韓當隻有一萬五千騎兵,怎抵擋得住二萬六千楚軍騎兵的攻擊,再加上唐蔑、樊離、鄧通這三名勇將,半個小時後,公孫衍、韓當的騎兵隻剩八千,全線潰逃了。唐蔑、樊離、鄧通三軍會合,又獲戰馬七千匹,馬軍數量增至三萬三千騎。唐蔑說:“敵軍步兵逃得不遠,我率一萬三千騎兵,樊離、鄧通各率一萬騎兵,三路追擊,十一萬五千步兵分兩批,九萬輕裝步兵奔跑前進,二萬五千重裝步兵在後,沿途打掃戰場。出發”!唐蔑、樊離、鄧通的三路騎兵如箭一般地向北追擊公孫衍、韓當的九萬步兵。
公孫衍不愧為魏國名將,一邊敗逃,一邊心想:楚軍騎兵眾多,若是唐蔑率騎兵追來,步兵很快就會被追上。於是,命令軍士丟掉糧草輕重,輕裝跑步。並一邊逃跑,一邊沿途設下三道阻擊線。第一道在黃集鎮,令魏軍一千騎兵和一萬步兵列陣死戰阻擋楚軍騎兵。第二道在魏家集,令韓軍的二千騎兵和一萬五千步兵列陣阻擋楚軍騎兵。第三道在宣莊、趙崗村,令魏軍的三千騎兵和二萬步兵列陣阻擋楚軍騎兵。不一會,唐蔑、樊離、鄧通的三路騎兵追至黃集鎮,見一萬魏軍步兵列成方陣,個個張弓搭箭,等待楚軍騎兵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