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之一,在於他是否具備完備的能力。能力的培養,必須從提高學習技能、積累豐富的知識開始。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劇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奢談成功,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學校裏也學不到,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知識越多越有利於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
提起“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很多人都會想到培根,認為是他率先提出了這句名言。實際上,比培根早1500多年的我國東漢思想家、教育家王充在《論衡·效力篇》中,就提出了“知為力”的論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知識就是力量”。王充在文中進一步闡述“人有知學則有力矣”。並以劉邦、蕭何等成功人士的事例來證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怎麼說,“知識就是力量”這種觀點是得到世界上多數有識之士廣泛認同的。
當你麵對困難時,當你遇到危險時,當你沒有信心時,當你無法解決問題時,當你麵對機遇卻不能把握時,你會不會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呢?由於知識的不足而導致能力的不足,這常常會讓我們喪失機會,甚至陷入困境。
翻開名人錄,“尊重知識”幾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是的,你可以鄙視一切,但你絕不能鄙視知識。任何不尊重知識的人,必定會被生活所拋棄。但是,衡量知識的標準並不是學曆,而是學識。就像比爾·蓋茨,年輕時沒有任何大學的畢業證書,但又有哪個人敢說他沒有知識呢?生活中也有不少高學曆的人,但是他們做起事來卻沒有任何的創新,隻是教條主義,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一說起理論來便長篇大論,比什麼人都博學,但一做起事情來,卻是最沒有水平的。知識不是印在書本上的那些黑字,而是存儲在我們頭腦中的信息。知識也隻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功效。
柯南·道爾對思考與知識的關係有一段經典的描述:“人的腦子本像一間空空的樓閣,應該有選擇地搬一些家具進去。隻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股腦兒裝進去。”廣博的知識可以激發人們的靈感與智慧,可以拓寬他們的認識視野,打開他們的分析思路,從而加速解決問題的進程,推動科學的發展。依賴於足夠的知識前提,人們通過思維推動概念內部矛盾的展開,形成推理、論證,展示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係。有證據顯示:傑出人物和成功者之所以具有較強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具有豐富的知識、較強的吸納知識的能力。
在當今社會,知識的重要性更為人們所重視。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知識成為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上。往往,誰搶占了高科技領域,誰就取得了控製權,各種各樣的競爭背後,掩蓋的就是人才的競爭。就像第二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當時由於戰亂,許多科技人才紛紛逃到了美國,其中就有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因為當時美國遠離戰場,社會比較安定。戰後,這些人才也大多數留在美國發展,為美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貢獻出了不少的力量,於是美國很快便發展成為世界強國。
對於個人來說,知識永遠都是越多越有利於生存和發展。有多少知識,就會擁有多少力量;沒有什麼知識,就難有什麼力量。一個人的力量越多,人生就越美好。不讀書,就沒有機會獲得知識。沒有知識,就會產生愚昧,甚至走向衰弱,就不能更好地生存,更談不上去欣賞生活。學識淺薄的人求生存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沒有知識,就會進入人生的死胡同。不知自己的無知,更是可悲的,缺乏知識的靈魂,隻能算是僵死的靈魂。
當今社會,人才的重要性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關注。但是,很多年輕人往往是一踏入社會,真正地獨立生活之後,才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而在學習的大好時光,也就是青少年時代,卻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所以就有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感慨。所以,我們要尊重知識,重視知識,盡早充分利用各種良好的條件多學有用的知識。
精通專業而又博學多才的人最容易取得卓著的成就
幾年前,美國蓋洛普組織從《今日美國名人錄》中隨機選擇了1500個有傑出貢獻的人。探究他們成功的奧秘。選擇的標準既不是財富,也不是社會地位,而是他們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中的現有成就。在這些成就卓著的人中,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5種特點中有3種與知識有關:一是通曉常識;二是精通專業;三是博學多才。
據有關學者的調查,成功者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通曉常識的人。79%的人對自己的這種優良品質評了最高分。61%的人認為通曉常識對其成功的貢獻非常重要。對大多數人而言,常識意味著對每日繁雜事務做出合乎邏輯的、客觀的判斷這樣一種能力。要這麼做,就必須排除枝節觀念,得出事物正確的核心內容。得克薩斯州的油氣大王把這種品質表達為:“成功的關鍵能力是簡化。在決策會議和產業原則處理中,把一個複雜的問題化為最簡,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