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勤奮務實:要珍惜時間,更要提高效率 (3)(1 / 3)

人生的責任有很多,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都有很多的責任要擔負,需要做的事情也就相對增多。每天除了固定的功課及工作行程,也就是除了應該做的經常性工作之外,一定會有很多其他臨時發生的事情,分割你原有的時間。這件事要馬上處理、那件事也要在時限之內完成,你就會手忙腳亂,過得非常緊張。

一句西方名言說:“聰明人有時也很匆忙,但是絕不倉促從事。”善於做事的人懂得,工作要趕而不急——就是工作要有效率,雖然速度要快、進度要趕,但是工作的態度及心情不能著急。“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急”則很可能造成錯亂及麻煩。有些人做事總是趕趕趕,連三趕,急得不得了,事情也許做出來了,但是品質卻不一定好,甚至因為心裏著急,常常事必躬親,弄得人仰馬翻,相對別人的壓力也增大了。

一個人隻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兩隻手、兩隻腳,想要同時完成許多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次序地安排好、計劃好,一樣一樣地完成。如果能夠這麼做,你的心裏就不會著急,工作速度一定很快,卻又能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情。

有學者指出:隻求好好地、實實在在地活在當下的這一秒鍾,不擔心下一秒鍾會怎麼樣,像這種活在當下的心理,才是最積極的態度。

工作要趕,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就那麼多,如果想多做一點事,就一定要趕,可是一定不要急。能夠趕而不急,雖然睡眠時間少一些、累一點,因為不急就能夠心平氣和,不會心浮氣躁,身體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而且,做事的效果會好很多。

有人希望自己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能成功,並以時間來換取空間,讓自己能與時間拔河,並急著求取更高的效率及回收,這樣的後果往往是讓自己更快速地折舊。一個人能否把事情做好,有三個因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很多事情為什麼會失敗,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成立就無法成功,所謂“因緣不具足”也是這個道理。當然,在有點壓力的情況下,可能可以幫助自己盡快達到目標。但是匆匆忙忙做的事情,就容易有遺漏及遺憾的地方,不如學會在緊張中放鬆,反而能讓事情更圓滿地完成。

掌握一些提高工作和辦事效率的基本要領

一位美國著名的學者認真研究了在各行各業上千名傑出的成功者。他發現,這些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長,但也有一些共性——比如,辦事高效就是他們最顯著的共性之一。這種特性是有可能在後天為每人所掌握的。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成為公司經理或奧林匹克冠軍。而是說明,我們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提高工作和辦事效率,都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以下關於提高效率方麵的建議,值得每個追求卓越、誌在成功的男人認真借鑒。

第一,妥善安排日常生活

我們常聽說,在事業上有巨大成就的人,肯定是那些樣樣都好的完人,這些人幹勁十足,總是要把工作帶回家去,一直幹到深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些真正的事業家,樂於勤奮工作,但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對於他們來說,工作不等於一切。當一位學者采訪了10個主要工業部門的高級董事和經理之後,發現這些人懂得如何放鬆,他們能夠把工作留在辦公室去做;他們珍視友誼和家庭生活;他們能夠有相當多的時間與自己的子女和友人在一起。

第二,動手前要進行理智的思維

大多數成功者在他們處理困難的或者重要的事情之前,都要在腦子裏把這件事過上幾遍。比如,一位著名的高爾夫球選手,在擊球之前,總是在腦子裏設想一下擊球的軌道,以及球所著落的地點。

我們當中有些人總是在幻想會有一件什麼重大的事情來臨,而實際上什麼都不會發生。但是,理智的思維活動是不同的。理智的思維活動能夠鍛煉我們實際應變能力,而其他僅僅是無效的思維活動。

動手前要進行理智的思維對有效做事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不追求十全十美

許多雄心勃勃努力工作的人,往往事無巨細,醉心於完備,最後落個事倍功半。

有一位教授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一位劇作家,他心裏總是怕不全麵,遺漏了什麼,最後,當他猶豫拖遝地把研究成果拿出來的時候,這位劇作家已名聲大減,沒有什麼研究價值了。

聰明的人不會去追求十全十美,他們知道,最重要的是要適時采取積極的行動。

第四,敢於打破陳規戒律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自認為了解自己能力的限度。但是,我們所“了解”的許多東西往往是不符合實際的,甚至是荒謬的、自我禁錮的信條。然而,有關專家指出:自我禁錮的信條是事業成功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