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從遠古走來的牛人們(先秦)(1)(2 / 3)

比較靠譜的一種說法,遷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商朝的王位爭奪比較厲害。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襲製來交接權力,但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哪種形式更好呢?明顯父死子繼矛盾少,兄終弟及矛盾多。比如說我掛了,傳給我弟弟,我弟弟掛了傳給他兒子還是我兒子?他肯定想傳給他兒子,那我兒子就不幹了,憑什麼?我爸給你的椅子你應該還給我,然後我坐完了再給你兒子坐,你兒子再給我孫子,應該是這麼輪。

誰占著王位不想往下傳了,另一方肯定不肯罷手,管它是椅子還是沙發,就開始明爭暗搶。因此,王室的內鬥就很厲害,造成遷都頻繁,因為這個王把那個王殺了,都城就得換個地方。剛換了地方,他又被別的王做掉了,都城還得再換個地方,所以頻繁遷都,養成了一個為了搶家具而搬家的好習慣。

據說湯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遷徙過八次,都城則至少遷了五次,那時候也沒有專業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動幹戈,估計也累得夠戧,所以最後遷到殷就不再遷了。

紂王很有幹壞事的天賦

殷商曆經幾代發展之後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樣,商朝的最後一任君王紂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這個紂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幹壞事的天賦,所以曆朝曆代但凡提及古聖先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堯、舜、禹、湯,一說到暴君昏王,就會想到桀紂。實際上,比桀紂壞的帝王有的是,隻不過桀紂幹壞事起家起得早,曆史一悠久就成了壞蛋的代名詞,一塊兒穩坐頭號壞蛋的金交椅。通常評價帝王時,如果這個帝王無道的話,就可以說他猶如桀紂;要是賢明的話,就說他可比堯舜。如果出填空題,堯舜跟桀紂是可以當反義詞用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牧野激戰之後,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商朝都城朝歌。紂王一看沒戲唱了,連戲台子一起燒了吧,於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自焚的人。他這個不環保的舉動宣告,經過將近600年發展的商朝徹底滅亡。

紂王的名字叫帝辛,“紂”是周朝給他上的諡號。當時周公造諡法,國君死後,後人用一個字或兩個字來概括他一生的功過是非,這個東西就叫諡號。除了秦始皇覺得子議父、臣議君這種做法不能取,從而廢棄諡法之外,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這個製度,所以幾乎哪個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經天緯地曰文;武,克定禍亂曰武、剛強直理曰武。

諡號一共就五十幾個字,帝王的評價不能出了這個圈,就得在這五十幾個字裏找,紂是周朝給他上的諡號:殘義損善曰紂。

諡號一般分成三類:表揚型、批評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揚型,文、武、德、景,這都是表揚型。批評型就像紂、煬,如隋煬帝。同情型的諡號一般就是給那種兩歲繼位、三歲退位,或三歲繼位、四歲被殺的皇帝,這種情況一般叫殤:短折不成曰殤。或像晉懷帝那種:慈仁短折曰懷。剛一繼位,還沒有什麼作為,結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給引進來了,小皇帝身死國滅,這種情況就比較令人同情,但為數不多。

03.晃晃悠悠的周王朝

東方的大國,西方的城邦

周武王伐紂之後,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曆史上叫做“西周”。

其實周武王之前還有個周文王,文王在位的時候,為周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文王沒有趕上好時光就死了,他兒子武王推翻商朝這麼容易,除了商紂自己不討好的內因外,也受益於文王對武王的悉心栽培。

周朝地域廣袤,150萬平方公裏,人口據說上千萬。當時最厲害的歐洲國家雅典能有多大?能有北京大?肯定沒有。那時的歐洲國家叫城邦,一個城就是一個邦,人口沒多少。斯巴達據說有九千戶。大家都知道斯巴達三百勇士,等於是他們國王領著300個人打仗。這事放在咱們周朝相當於連長幹的事兒,咱們周朝,王宮裏太監也不止3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