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玉不是任何人都玩得起的,化土為玉,這就是瓷。所以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白瓷。好的瓷器肯定得具備這麼幾個品質:光如鏡、薄如紙、溫如玉、聲如罄。光如鏡就是說平滑得跟鏡子似的,可以用來化妝。薄如紙就是薄得跟紙似的,跟今天的手機一個道理,越薄越貴。溫如玉,玉的溫度得是恒溫,無論什麼情況下,不管是擱雪裏刨出來,還是擱冰箱裏拿出來都是溫的,聲如罄,就是說真正像玉的瓷,你用手敲擊它,能聽到類似金屬的聲音,當當響的瓷,不是撲撲響的塑料。因為對玉的崇拜,導致國人對瓷的偏愛。
中國也是世界上用漆曆史最悠久的國家,史前時代[5]就出土過用漆製造的碗。商周漆器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周朝漆工藝大量用於車的製造,車身、車篷都用漆來裝飾,這個還是很厲害的。
04.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齊桓公打造超級強國
周王室東遷之後,勢力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覲和納貢。到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繼位的時候,鄭國的鄭莊公不服,不去朝覲,於是周桓王帶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結果鄭國部隊力挫聯軍,周桓王戰敗,最慘的是他還被鄭國大將一箭射中肩膀。小弟造反不能懲治,反而被修理了一頓,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從此周天子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不再把他當回事了。稍後,各路諸侯紛紛崛起,為了奪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開了春秋爭霸的序幕。
第一個起來稱霸的是齊桓公。公元前7世紀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這個家夥從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時候人家都是往前衝,隻有他往後跑,他總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獨生子為借口,對自己的逃兵行為進行解釋。就連跟朋友一起做買賣,他也老算計人家。這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什麼思想包袱可以限製他。
管仲尤其反感漫無邊際的高談闊論,他在相齊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精彩的論斷:“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段話對於今天的中國很有現實意義。用我們的話講,你得先抓物質文明,然後再抓精神文明。窮山惡水,潑婦刁民,必然是相輔相成的。相反,生活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越高。齊國秉承了管仲的務實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盡享漁鹽之利,齊國很快就做大,成為諸侯各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齊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達30000人的常備軍,按照以前的規定,諸侯國的軍隊規模不能超過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隊規模也不過才35000人。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國家哪裏是齊國的對手,但齊國要想對外擴張,也不能師出無名,所以就提出了一個口號:尊王攘夷。當時中原各國處在混戰之中,覬覦中原已久的少數民族政權蠻、夷、狄、戎勾結起來,對華夏文明構成了嚴重威脅。史書記載當時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華夏文明,命懸一線!當時的華夏文明應該說是比較先進的,漢族的定居方式已經確立下來,農耕文明達到一定水平,同時我們還有自己的文字語言,這些都是蠻、夷、狄、戎所不具備的,如果這個時候華夏文明遭到滅絕,那麼對於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這個時候誰能夠站出來保衛華夏文明,誰就是保衛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保衛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保衛了當時中原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頭可斷,發型不能亂
管仲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齊國一下子占據了道義製高點。齊桓公出動大軍先是打退了山戎對邢、衛兩國的侵擾,救邢存衛,在諸侯中威望大增。其後,麵對楚國南蠻的北向擴張,齊國再度出兵會合中原國家的軍隊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地區的威脅。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葵丘會盟,周天子都派人來參加這個會盟,承認他的地位。他成為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公認的第一個霸主,齊國也正式成為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後來孔聖人充滿深情地講:“管子相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民至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我們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就要被少數民族、遊牧民族同化了。“被發左衽”是少數民族的服飾發式特點,“被發”就是散著頭發,重環垂耳;“左衽”就是他們穿的衣服是左邊壓右邊。中原漢族人穿衣服是右邊壓左邊。其實哪邊壓哪邊都無所謂,但在中國古代,這個服裝、發型要一變,就意味著禮製的崩壞,意味著國家要滅亡,道統要滅絕。這就是頭可斷,發型不能亂的原因。
比如,明末滿人入關之後,發了一道剃發令,讓漢族人改學滿族人發型,一律削發留辮子,很多人不願意,於是就遭到清兵的鎮壓。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這樣,江陰城為了抵製剃發令,為了留發,也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軍殺得屍橫遍野。有對聯為證:“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今天看來這件事有點兒過於荒誕,十萬人同心死義,就為了這個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