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皇老板那是相當精明
皇權相權大博弈
隋文帝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即皇帝下設三省,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
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負責起草政令的,負責審核政令的,負責執行政令的,這個叫做三省。在尚書省之下,設立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六部職能各不相同,吏部負責官吏的考核任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人事部、組織部。戶部負責戶口和財稅,相當於民政部跟財政部加上國家稅務總局,類似於這種機構。這六部裏邊最肥的就是戶部,和珅那麼能貪汙,就是因為他做了20多年的戶部尚書。
六部尚書理論上講是吏部尚書最大,因為他管官嘛!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按照六部尚書晉升的順序,最後做到戶部尚書才是最牛的,戶部要調任吏部,則有點兒降官的感覺。
禮部管禮儀和教育,甚至還承擔一部分外交的職能。兵部管軍政,包括武將的考核任免,軍政就是軍隊的招募、訓練之類的,但不能指揮作戰。刑部管刑法,司法刑獄。工部管建設。這就是三省六部製,由隋文帝開創,唐朝的時候完善。比如說,戶部原來叫民部,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改叫戶部。
三省的分工,使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世界曆史上也有三權分立,但人家那個三權分立分的是皇權,總統的權,最高統治者的權,咱們這個分權則是分相權,一者為了削弱獨裁,一者為了加強獨裁。因為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太大了,秦漢時期的丞相,權力非常大,有封駁諫爭之權。什麼叫封駁諫爭呢?皇帝的聖旨、草擬的政令,需要丞相批準,如果丞相覺得不妥,就不批準,封起來,駁回去,把自己的意見寫在後麵,照我這個改,這和報社編輯審稿似的,有權修改或槍斃稿子。皇帝跟丞相兩個人春遊,在外麵碰上了,都要下車互相行禮,尤其是拜相的時候,宰相行禮,皇上還禮。宰相每次行完禮,皇上都要還禮。當時是君臣共治天下。
建立漢朝,誰的功勞最大?蕭何的功勞最大。劉邦是一個痞子,無賴出身,出道的時候什麼也不會。也不知道這幫人幹嗎保著他,他自己說,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會,統軍百萬,攻必克,戰必取,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不如張良;安撫百姓,運送糧餉,不如蕭何。但是這三人都聽我的,所以我得天下。但是,沒有蕭何,張良、韓信管什麼用?打仗就是打錢,蕭何安撫百姓,安撫後方,又給前線送糧食,把整個國家大局把握得井井有條,他的功勞是最大的。
所以蕭何拜相,皇帝賜他三項特權: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
見君不趨:以前皇上擱那兒坐著,你進殿來得小跑過去才算對皇上顯示出敬重。但蕭何可以大搖大擺,爺來了。
稱臣不名:在中國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罵人一樣,隻能叫他的字。你看咱們這些電視劇裏,叫譚嗣同為嗣同兄。這樣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這麼叫,你挖人祖墳不是?《走向共和》裏李鴻章那麼大歲數,見了梁啟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啟超啊”。馬超給蜀國皇帝上書,孟德殺我全家百餘口。他殺了你一百多口,你還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證明你這個人沒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說諸葛亮怎麼著、周瑜怎麼著,那不行。名是自稱,別人不能叫,隻有皇帝是可以叫你名的,並且參見皇帝也必須自報其名。而蕭何見駕可以不報名,隻要說臣見駕就完了,不用說臣蕭何見駕。這也是特權之一。
劍履上殿:可以穿著鞋,帶著寶劍上殿。因為那會兒都席地而坐,進門都應該脫鞋的。
以後隻要丞相一牛,皇上都賜這三個特權,所以丞相的權力很大。
丞相的屬官叫十三曹,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廳,是國家的正式機構,主官秩千石,國家給發工資的,跟縣令是同級的。
皇帝的屬官是尚書台。尚書,顧名思義可能就是原來給皇上管文書檔案的,相當於皇上的秘書。尚書台主官秩六百石,比十三曹少四百石。等於皇帝的屬官比宰相的屬官級別還低,不但低,還不是國家給發工資,是皇上自己掏腰包,你要不掏,你就甭雇他。
一個是國務院辦公廳,一個是總統私人助理,你這個身份跟人家沒法比。如此看來,還是表明相權之大。
那皇上怎麼削弱相權呢?就是有什麼事兒,我都跟這些尚書商量,尚書台設立尚書,門下省設立侍中。這些人品級雖然低,但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東漢,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個虛銜兒了,真正掌實權的人,必然要加這麼個銜兒——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將軍掌握武將,錄尚書事管文官,基本上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