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五代,遼、宋、夏、金、元)(2)(1 / 3)

名將凋零心鬱悶

實行更戍法,就是將禁軍一分為二,一半留守京城,一半遠去邊境或者地方,二者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這樣一是為了習慣勞苦不懶惰,二是為了防範兵變發生,推行“將兵分離”政策。因為,第一,根據宋朝的官製,有實權統軍的將領一半都是皇帝臨時指派的,並沒有固定的人選;第二是因為統帥並不隨地易防,皇帝讓他在哪兒守著,他就必須在哪兒守著,士兵可以換地方,統帥卻不可以。於是這樣就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麵。

如果禁軍要外出作戰,則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製定作戰方略,將領還不能擅自更改,也就是說,這仗怎麼打,戰略、戰術之類的都是皇帝預先製定好的,將帥隻是一個命令的執行者,不能隨意變動,也不許隨機應變。為了監督將領按照皇帝的意思行事,宋廷還派監軍隨同前往,監軍就相當於皇帝的眼睛,監督將領按皇帝的計劃進行,並且還授予了他生殺大權。如果這個將領擅自做主,不聽話的話,就可以直接就地正法。難道說,趙匡胤就能保證他以後的每個皇帝都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軍事家?帶兵的將軍不能擅自修改作戰方略,但他的敵人就是手中的棋子,可以任他隨意擺放嗎?可見,禁軍的選練、駐守、出征、行軍、作戰等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而趙匡胤對軍隊的控製欲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程度。

趙匡胤即位之後,還從各方麵加強禁軍的實力。他派使臣去各地征兵,挑選精壯的士兵補充禁軍,還經常親自訓練、校閱,給予很高的待遇。為了挑選合格的士兵,趙匡胤還挑選強壯士兵作為模範,送到全國各地,讓地方照樣招募。後來發現這樣很不方便,於是改用木偶,按照規定尺寸製作木偶,將做好的木偶再下發給地方官,讓他們按照模型來挑選,非常嚴格。可見宋太祖對於禁軍的身體素質要求是多麼高。

最強壯的人都被皇帝選去做禁軍了,那剩下實力不強的人就隻能留在地方上,地方的實力就變得很弱,隻能捕盜,根本不能打仗,捕盜還經常被盜賊累死,基本上是一幫老弱病殘。於是“諸鎮皆自知兵力精銳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於是都乖乖地聽命於皇帝,再也沒有想藩鎮割據的力量了。史籍記載:“藩方守臣,統製列城,付以數千裏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

所以後來少數民族政權,遼也好,金也好,元也好,跟宋朝打仗隻要一突破邊防,馬上就能打到京城。因為中間這些州郡都沒用,中間州郡全是老弱病殘,賊都抓不到,不能抵禦遊牧民族的軍隊。

而且從北宋開始,中華民族綿延了幾千年的尚武精神越來越蕭條。

中國的對外戰爭在近代以來屢戰屢敗,除了製度腐敗、裝備落後,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尚武精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秀才去背弓拉箭,什麼玩意兒啊!為什麼日本幾十萬人能縱橫中國?人家那讀書人腰裏是插著兩把刀的,咱們讀書人是插著扇子的。

西班牙皇家馬德裏武器博物館在北京故宮辦過一個展覽,看完之後我真的覺得震驚。你看人家皇帝玩什麼玩意兒——盔、劍、盾牌,整天玩這個。你看咱們皇帝整天玩什麼——蟈蟈、蛐蛐,高雅一點兒的是筆墨紙硯。一個民族尚武精神的集體缺失,從宋朝就開始了,原因就是宋朝怕被造反,把武將的地位壓得太低了。

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衝,讓高俅欺負成那樣。你說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很牛嘛,練武術的怎麼能被一練足球的欺負?不是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八十萬禁軍的武術總教練。當時禁軍教頭有5700多個,林衝隻不過是1/5700。教頭上麵是都教頭、虞侯、都虞侯、指揮使、都指揮使,都指揮使是正五品,教頭從八品下。古代官品每品分正、從兩級,四品以下的官,每級又分上、下兩階,他是從八品下。縣令正七品上,這一比較,擱今天的話講是連排級幹部。

宋朝的士兵經常逃亡,防止士兵逃亡的辦法是在臉上刺字,但是臉上刺字是犯人,這就等於毀容嘛。在臉上刺上“第八營第一連第二排”,跟肩章似的。宋朝隻有北宋的狄青[3]、南宋的嶽飛是武將熬上樞密副使的,挺不容易。狄青當樞密副使的時候臉上還有字。皇上給他藥水要他洗下去,他說我留著,要激勵將士,跟他們說我這樣臉上帶字的也能當上樞密副使。但是就你這一個,沒別人了,激勵不著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