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鄭觀應認為:要學就得學人家的製度,學人家的“體”,不能光學“用”。咱們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鄭觀應明確提出來不能這麼幹,人家“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恃歟”[4]。你光學洋槍火炮輪船水雷這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近代學習西方,日本學得比較徹底,包括1889年近代亞洲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甭管它多保守,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憲法,日本是在亞洲第一個確定了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另外,對洋務運動進行一些深入細致的分析,可以發現洋務運動得以興起,原因在於一沒內憂,大規模農民反抗運動剛剛被鎮壓。二沒外患,列強忙於鞏固既得利益,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中外各種勢力暫時“和好”。而這時候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剛剛萌發,比較弱小,所以沒有人反抗朝廷。隨著列強進一步提出新的侵略要求,兩次鴉片戰爭得到的利益,他們不再滿足。農民反抗雖然被鎮壓,但是以後農民還要進行反抗,資產階級隨著力量的強大也會起來反抗,內憂外患隻是暫時平息,洋務運動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展起來的。
為什麼到1894年大規模戰爭又爆發了?列強已經不滿足既得利益了,他們要瓜分世界,要資本輸出,所以又爆發了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個要求算是滿足了,然後中外又是三十年和平,到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小日本又發起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中國近代史上這五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分三波。兩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波,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是第二波,日本侵華是第三波。中間都是三十多年,給中國喘息的機會,中國發展就是利用這三十多年。中間為什麼給你三十多年喘息的機會?帝國主義在鞏固既得利益。
當然,抗日戰爭是很特殊的,因為後來英美用不著這種戰爭手段侵略中國,歐美列強用不著,小日本因為經濟落後隻能用這種手段,世界經濟危機一爆發它沒法擺脫,這次戰爭可看作是上一場戰爭得到的利益已經不能使它滿足,它提出了新的侵略要求,這之間差不多都是三十年的時間。就像你吃完早點,需要時間消化,你不能早上起來油條煎餅豆漿雞蛋牛奶吃個一斤多、二斤,8點剛來這麼一餐,9點再讓你來一頓,你就得哭了。你得12點來一頓,12點燒雞烤鵝,再加幾條魚,一斤米飯又進去了,你再來就得晚上6點了。兩次鴉片戰爭就是洋人的早餐,然後需要消化,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就是午餐,到抗日戰爭就是晚餐,最後小鬼子撐死算了,就這麼一個意思。西方國家需要時間來鞏固既得利益,咱們鑽了一個空檔。
學西方為何沒富強?
洋務運動最終沒能讓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它創辦的近代工業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為主,不具備近代化企業的性質,或者說不是近代化企業。近代化企業是資產階級企業,應該是商人辦的,私人辦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對私人辦企業大力扶持,國家可以半賣半送地把工廠給你。而大清呢?都是官辦,甚至壓製私人資本的發展,所以資產階級就沒法發展。江南製造總局的總辦,正五品,上班跟上朝似的,閑人閃開,肅靜回避,廠長頂戴花翎去,工人上班不好好幹,遲到了,給你50板子。
其次,力量分散,沒有形成近代工業體係。洋務運動建的幾個廠,就集中在長江中下遊那些個有限的地方。要想建兵工廠,首先得有鋼鐵廠,要想有鋼鐵廠,資源得跟上,周圍得有煤礦。如果兵工廠建起來了,機器全是從外國進口的,要是人家不賣給你機器,你這廠就開不了。有鋼鐵廠了,煤是從外國進口的,那就更扯了,所以洋務運動沒有在中國形成近代工業體係。
再看洋務運動興辦的教育。洋務運動期間所開辦的新式教育,隻是培養了一些專門人才,沒能建立起近代教育體係。出去了幾批幼童,100多人還沒學完就全給招回來了。後來陸陸續續派了一些留學生,比如說去英國學海軍。但問題是,就出去這麼一點留學生,絕大多數的中國讀書人還在幹嗎呢?四書五經科舉八股的還在幹這個。所以沒有形成近代教育體係。
嚴複,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翻譯《天演論》[5]的人。嚴複從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畢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他的學長,伊藤博文回來當了日本首相,嚴複一輩子最高做到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辦。這不屬於官,無官無品,為什麼嚴複不可以做官呢?學曆不夠啊,學曆怎麼不夠?有的留學生是美國的博士,那白扯,你是中國的進士嗎?博士管什麼用,你連一個舉人都不是你怎麼能做官呢?所以這一幫留學生回來隻能做事不能當官,回來的人還得捧起四書五經來,從頭看從頭考。能考上的估計也不多,你想他整天念英文,現在來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肯定有抵觸情緒,隻有做事的,很少有做官的。最大的官可能就是唐紹儀,後來做到清朝的外務大臣,民國首任國務總理,那個時候風氣已經開放多了。一開始出去的一幫人都不行,沒人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