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天色漸開各爭先(二戰後世界格局)(2)(1 / 3)

多沒天理啊!德國是反納粹的鬥士當總理,日本是戰爭罪犯當首相。另外,美國人看到天皇的威力大大的,一聲令下,300多萬日本兵全放下武器乖乖投降,所以千萬不能把天皇弄死,否則太傷害日本人民的感情了。

但是保留天皇就出了什麼問題呢?日本軍人認為,我是為了天皇打仗,他都沒罪,我們更沒罪,我們不反思。所以,日本軍國主義的餘毒就沒被肅清。

02.磕磕絆絆謀發展

局部熱戰在進行

二戰結束後,因法西斯的失敗,美蘇戰時同盟的合作基礎喪失,雙方因國家利益和社會製度的矛盾日益顯現,戰時同盟關係逐漸破裂,美蘇從戰時同盟逐漸發展成了戰後的對手。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谘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提出了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遏製共產主義”,即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隨後,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以扶植和控製西歐國家,遏製蘇聯。馬歇爾認為“貧窮是產生共產主義的唯一土壤”,人人吃飽了,日子過好了,不就不造反了嗎?發生革命的可能性就低了。美國為馬歇爾計劃,拿出了130億美元,合成今天的美元,大概兩千個億,90%是無償贈予,獲得份額最多的是英國,其次是西德,受援國中甚至包括土耳其。歐洲國家經濟迅速恢複,避免了革命的危險。

為了遏製蘇聯,1949年,美、英、法等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蘇聯、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簽訂了《華沙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至此,出現了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麵,兩極格局形成。

冷戰時期,爆發了美蘇發動或參與的局部“熱戰”,使世界局部地區經常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幹涉,入侵朝鮮。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1953年交戰各方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二戰結束後,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在越南人民的打擊下,美軍被迫於1973年撤出越南。

甭管對於蘇聯而言,還是對於美國而言,歐洲都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歐洲不能打爛了。相反,亞洲、非洲,用美國的話講,是共產主義的邊緣地帶,這些地方是可以爆發熱戰的。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的幾次大規模熱戰分別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還有2003年的美伊戰爭,全都是在亞洲。

在“冷戰”之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麵。斯大林時代還不具備強勁的經濟實力,所以斯大林不敢惹美國,最明顯的就是朝鮮戰爭。中國出兵幫朝鮮,當時最應該幫朝鮮的是蘇聯。美國出兵了,蘇聯也應該出兵。但是斯大林不敢惹美國,他讓中國去。一開始答應給咱們派空軍,後來改口了,讓咱們進去挨炸。誰才敢惹美國呢?赫魯曉夫。赫魯曉夫時代蘇聯的工業在逐漸恢複,跟美國的差距在縮小,所以這時候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麵。

一道大牆,隔開多少人

美蘇爭霸的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國總統是肯尼迪,傳奇般的人物,到今天為止,他都是美國當選總統裏最年輕的,他的紀錄至今無人打破。他當上美國總統時41歲,克林頓是46歲,奧巴馬是48歲。可惜,一任都沒幹完就被暗殺了。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總統,先是杜魯門,然後是艾森豪威爾,最後才是肯尼迪。蘇聯領導人一般是幹到死算完,這個時候蘇聯在位的就是著名的“IBM(國際大嘴巴)”——赫魯曉夫。

這一時期,美蘇合作,結束了對奧地利的占領。奧地利在戰爭結束後,不是作為納粹的受害者,而是作為納粹的幫凶受到處置,也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被分區占領,後來就形成了東西德國,等於蘇聯在德國搶到了一塊地,蘇聯主動放棄了對奧地利的占領,算是作出了妥協。當然它也有條件,奧地利作為一個中立國,不能加入北約。1955年,蘇聯承認了西德政府。西德是美英法扶植的。蘇聯承認西德,也表示想跟西方搞好關係。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這是蘇聯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出訪美國。赫魯曉夫跟美國當時的副總統尼克鬆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兩個人參觀美國的廚房用品,引發話題,辯論誰的生活方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