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爭辯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你勝了對方,對方已無話可說,但對方心裏肯定不舒服。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觀點得不到別人認同的時候,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處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這些認識和看法上的差異,很容易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辯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爭辯的過程其實是尋求真理的過程。通過爭辯,可以使正確的一方更加堅持自己的觀點,也可以使錯誤的一方改變認識,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某件事情。
但實際情況卻是,在爭辯的過程中,雙方都想推翻對方的觀點,樹立自己的觀點。基於這種心理,大家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使爭辯成為一種帶有“敵意”的語言行為。因此,想通過爭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願望,一般很難實現。
但是,如果你能夠在論辯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論辯結尾搞好“善後”工作,就能使你在辯論這種特殊交際場合,既做到探求真理,又不傷人與人之間的和氣。
我們應該避免無益的爭辯。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意見與人相左時,當你的言行遭人非議時,你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奮起辯駁。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是贏了,你還是輸了。”在爭論中,並不會產生勝利者,所有不願樹敵的人在爭論中都隻能充當失敗者,無論他願意與否。因為,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都隻會使雙方比以前更加相信自己絕對正確,或者,即使你察覺到自己的錯誤,卻也決不會在對手麵前俯首認輸。在這裏,心服和口服沒法達到應有的統一,人的固執性將雙方的距離越拉越遠,到爭論結束,雙方的立場已不再是開始的並列,一場毫無必要的爭論造成了雙方可怕的對立。所以,天底下隻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正如著名的文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你偶爾會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你在爭論中可能有理,但想改變別人的主意,你就大錯特錯了。
為了避免無益的爭辯,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找出共同點
有的爭論,到最後雙方發現其實彼此的觀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沒有必要去為此而爭執不休。因此,在最開始就去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既能保持雙方的良好關係,又有利於找到靈活解決的方法。
2.歡迎不同的意見
人的思維不可能是絕對完整和全麵的,總有一個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讓你有所忽略。那麼,有人給你提出來可謂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你真的應該衷心地對他說謝謝。不同的意見絕對不是引起爭論的好理由。
3.答應考慮對方的觀點
有時,不妨答應考慮對方的觀點。因為對方提出的觀點極有可能存在正確的一點,如果暫時不能作出判斷,那麼就應該答應再花時間多考慮他的觀點。這樣既能防止自己犯錯,也讓他人覺得受到尊重,爭論就不可能發生了。
4.不要急於為自己辯護
人最基本的生理反應,就是自衛。當遇到對抗或者是攻擊的時候,直覺就會讓你去自衛,要為自己找理由去辯護,這就是爭論的開端。因此,應該先冷靜地聽完對方所有的觀點,客觀地分析和思考,說不定就真的能從中獲得極大的益處。不要急於做出第一反應,這種冷靜是避免爭論最好的辦法。
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有錯,絕對不要再試圖為此而掩蓋或找理由開脫,那隻會欲蓋彌彰。要誠實地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請求他的諒解。經過一陣唇槍舌劍,勝負已成定局。做好辯論的善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你失敗了,而且敗得其所,必須要有敢向真理低頭的胸懷。如果你在辯論中已經眼見對方啞口無言,敗勢已定,便應拿出不殺降者的氣魄來。一是主動打住話題,結束對立場麵;二是巧妙地為對方搭個台階,讓他在不失麵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