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定的送禮原則,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禮”的環境裏,如果你不講“禮”,簡直就是寸步難行。求人要送禮,聯絡關係要送禮,“以禮服人”、“禮多人不怪”,這是常見的格言,它們十分實用。
調查研究指出,日本產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國市場,其中最秘密的武器是日本人的小禮品。換句話說,日本人是用小禮品打開美國市場的,小禮品在商務交際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今商品社會,“利”和“禮”是連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禮”相關,先“禮”後“利”,有“禮”才有“利”,這已經成了交際的一般規則。在這方麵道理不難懂,難就難在操作上,要看你送禮的功夫是否到家,能否做到既不顯山不露水,又能夠打動人心。
送禮其實已成了一種藝術和技巧,從時間、地點一直到選擇禮品,都是一件很費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的電腦裏有專門的數據庫,對一些主要公司、主要關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愛好、生日日期都有記錄,逢年過節,或者遇上合適的日子,總有例行或專門的送禮行為,鞏固和發展自己的關係網,確立和提高自己的商業地位。
人們都講禮尚往來,這是人之常情,在求人辦事時也不例外。送禮是表達心意的一種形式。禮不在多,達意則靈;禮不在重,傳情則行。雙方都不要看重禮物本身的物質價值,而應視收到的是一份濃濃的情、厚厚的意。禮物是友情的一種表示,我國早就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習俗。朋友之間在年節佳辰、個人喜慶時,贈送一點敬賀禮品,表現彼此間的一番情誼是很有必要的,這是一種誠摯的感情交流,是發自內心的贈與,是感情的物化。
送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自有其特定的規律,不能盲目去做、隨心所欲。它反映出了送禮者的文化修養、交際水平、藝術氣質以及對受禮人的了解程度和關係遠近。在一定意義上講,送禮是一門特殊的交際藝術。
以下是一些送禮的小技巧:
1.送禮時要注意態度、動作和語言表達
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並伴有禮節性的語言表達,才是受禮方樂於接受的。那種做賊似的悄悄地將禮品置於桌下或房屋某個角落的做法,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在一般情況下,送禮時,送禮人總會過分謙虛地說“薄禮!薄禮”、“隻有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做法最好避免。當然,如果在贈送時以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物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義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2.注意送禮的時機
送禮的時機宜自然得體,毫無理由的饋贈絕非多多益善。老祖先創造了“禮節”一詞,恐怕也正是暗示“逢節送禮”之意,而不是沒道理地送。有時,他人生日,喬遷新居,也是送禮的好時機。
3.注意送禮的場合
禮物一般應當麵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比如,祝賀節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通常情況下,當眾隻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因為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4.送禮要師出有名
並非所有的禮物都能送得出去,萬一禮送到人家門上,卻被拒之門外,的確是件尷尬的事情。花錢沒討好不說,弄不好還會誤大事。有人自認為眼光深遠,喜歡玩“放長線釣大魚”的遊戲,為未來感情投資而送上司一些大禮,而這種師出無名的大禮恐怕十有八九都會被拒收,弄不好還給人家留下個心機太重的印象,這樣送禮比不送還要糟糕。遲到的生日禮物或遲到的聖誕節禮物雖然失去了它們的意義,但是在某些場合,有意識地推遲送禮時間未必不是一個好主意。人們一般在接受邀請和婚禮舉行之前送結婚禮品。然而,親友和好朋友可以向新娘說:“我想等你安頓下來再送禮品給你,這樣我就會知道你真正需要什麼,你說這樣好嗎?”女孩子非常喜歡這樣。 意料不到的“驚喜”往往是事先安排的,“平安籃”在船開航之後被送到船艙裏,朋友旅途回來時給他送上一個小禮品,這些都會讓人備感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