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第二軍登陸桃花浦
第二軍沒有走朝鮮的陸路,而是在聯合艦隊的護航下,乘坐運兵船來到了黃渤海海域,選擇地點登陸。
擺在他們麵前的,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從天津大沽口或者北塘登陸,上岸可以迅速殺入北京,但這裏防守嚴密,登陸代價太大。
另一條路是從旅順口登陸,以旅順為根據地,北上經營口攻破山海關,走當年清軍入關同樣的路線攻占北京。
看來必須在旅順附近選擇一個登陸點。
在接到必須為第二軍尋找一個理想的登陸點的命令後,伊東佑亨翻出了自己珍藏的幾大箱中華曆史地理典籍,滿頭大汗地翻書查找。最後,他找到了一個叫桃花浦的小地方。公元645年,李世民親自率海陸大軍,從洛陽出發東征高句麗(今遼東),當年雄壯的大唐水軍選擇的登陸地點就是桃花浦!
從地圖上看,桃花浦不失為一個理想的登陸點,登陸後往北可以到達九連城、安東,與第一軍會合;往東南可以經金州、大連灣包抄旅順後路,攻占旅順。通過軍艦的實地偵察,發現這一帶隻有幾十戶民居,人煙稀少。而清國的海防兵力基本是按照人員分布的密度來安排的,所以在這裏基本沒有設防,是一個很安全的登陸地點。
桃花浦,就是今天的花園口。
10月24日,在得知當時的第一軍總司令山縣有朋將於10月24日偷渡安平河口後,大山岩決定,在同一時間,第二軍動手,登陸桃花浦!選擇同時登陸是因為清軍守軍已經被第一軍成功地吸引到鴨綠江邊了,岸上守者寥寥。
夜色之中,聯合艦隊16艘軍艦護衛的40艘運兵船出動了,為了保持秩序和安靜,他們分成了四隊,每隊十艘,共2.5萬日軍擠在運兵船上。24日淩晨,艦隊到達桃花浦外海海麵。伊東佑亨命令大部分軍艦停泊在外海警戒,三艘軍艦悄悄行動,盡量靠向海岸,在不能前進後,軍艦上放下小汽船,牽引舢板駛向岸邊。在舢板上的,是聯合艦隊海軍陸戰隊,他們組成了敢死隊,要為陸軍探路。
岸邊沒有一個清兵。
從這天起,直至半個月後,第二軍在桃花浦開始不慌不忙地登陸。
2.5萬名士兵、3000匹戰馬和大量的槍炮武器統統被搬上岸,其間沒有遇到清軍的一絲抵抗,竟然好像是在本國的海岸進行的軍事行動。對於日軍來說,他們保持著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登陸奇跡,而對於清國來說,這是真正的恥辱。
相信大家有了一個疑問:在日軍登陸的過程中,北洋艦隊幹嗎去了?
答案是:躲著。
在登陸過程中,為了防止北洋艦隊突然襲擊,聯合艦隊派出了大量偵察艦負責監視北洋艦隊的行蹤,其中有兩艘軍艦分別駛向了威海和旅順軍港。事實證明,伊東佑亨的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大東溝海戰之後,定遠、鎮遠軍艦受損傷,此時正在修理,北洋艦隊實施了更加徹底的“避戰保船”方略,見了聯合艦隊躲還來不及,絕對不會送上門來的。你們想上岸就上岸吧,動靜小點啊。
在接到日軍正在桃花浦登陸的消息後,李鴻章指示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在桃花浦外海海麵上遠遠地“巡邏”一圈,威脅一下日本人,但不要靠近聯合艦隊,李鴻章認為既然打不過聯合艦隊,還是躲得過的。
好吧,海麵上的威脅消除了,但日軍的登陸活動整整進行了14天,即使桃花浦無兵,從周邊地區調一支軍隊來阻截也是來得及的,登陸作戰要冒著很大的風險,而反登陸作戰是相對比較容易的,敵軍一半在水裏,一半在陸上,這樣的仗是最好打的。
24日當天,桃花浦清軍崗哨將發現日軍正在登陸的情況,立即上報給了附近最大的陸防軍官——金州副都統連順。按照慣例,連順又報告給了他的領導——盛京將軍裕祿。裕祿分析,這支日軍上岸後有兩種可能,一是向東南進攻金州,然後攻取大連灣、旅順,一是不攻金州、旅順而向北配合山縣有朋第一軍,去包抄九連城(此時第一軍先頭部隊剛剛渡過鴨綠江)。裕祿大人思考良久,認為:日軍的選擇是後一種,進攻金州可能性不大,所以連將軍你不必過多理會。
這是八旗將領裕祿第一次出場。作為官僚,此人吃透官場,一路榮升,但作為軍事將領,他最大的特色就是——經常性地判斷不準。這並不是裕祿大人的最後一次誤判,裕祿大人的這種風格將一直保持到幾年後的八國聯軍之戰中,那個時候他已經是直隸總督了,但老毛病一直不改。
連順很不放心,他不太相信裕祿對日軍的判斷。從種種跡象來看,日軍是大兵團登陸,而金州的守軍隻有700多人,不足以阻截日軍的登陸,於是連順立即趕到了大連灣,請求大連灣守將趙懷業立發援兵到金州,共同去桃花浦阻截日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