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386—581年)是我國曆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王朝,還包括統一中國前的北隋。
(一)北魏
淝水之戰結束後,前秦滅亡,北方分裂成後秦、後燕、後涼、西秦、北魏等幾個政權。
建立北魏的拓跋部原是鮮卑族的一支。西晉末年,晉朝統治者為了對付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派人拉攏拓跋部,封拓跋部的大酋長猗盧為代公,把山西代縣勾注山以北一帶地方讓給他統治。過了幾年,西晉王朝又封猗盧為代王。
猗盧死後,代國發生了十多年的內亂。後來,猗盧的侄孫什翼犍做了代王。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皇帝苻堅進攻代國。什翼犍的庶長子寔君為了奪位,殺了他的幾個兄弟,連什翼犍也一起殺了。不久,代國被前秦所滅,苻堅將寔君淩遲處死。
苻堅滅了代國之後,想把代國的王孫全部帶走。代國有個名叫燕鳳的大臣,怕苻堅斬草除根,就設法騙過苻堅,把什翼鍵的長孫——年僅6歲的拓跋珪保護下來。
拓跋珪自幼聰明,深受什翼犍疼愛。
拓跋珪卓然不群,顯得格外英俊。人們都說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都把複興代國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拓跋珪為了複國,天天習武,舞刀弄棒,騎馬射箭,樣樣都練得十分純熟。他聯絡了許多能人,等待著複興代國的時機。
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打敗,拓跋珪乘機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即王位,重建了代國。
不久,拓跋珪把國號改為魏。史書上把拓跋珪建立的魏國稱作北魏。
拓跋珪既能打仗,又善於治國。
拓跋珪叫鮮卑人開荒種糧,從事農業生產,改變了以畜牧遊獵為主的生活方式。他曾親自趕牛扶犁,參加耕種。
拓跋珪規定每次打勝仗後,要按功勞大小分發戰利品。
拓跋珪既有充足的軍糧,又有勇敢作戰的將士,因此他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河套一帶的部落紛紛投降北魏。從此,北魏土地不斷擴大,國力更加雄厚了。
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拓跋珪稱帝。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大同)。這時,北魏已經進入封建社會,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了。
拓跋珪建國後,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加速漢化進程。
為了培養人才,拓跋珪在平城開辦了一所太學,聘請漢族儒生做教師。他還聘請大儒崔宏為他講《漢書》,從曆史上吸取治國經驗。
在拓跋珪的統治下,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他的孫子太武帝拓跋燾即位時,北魏終於統一了中國北方。
北魏曆十六帝,共一百七十二年。
(二)東魏
北魏在北方邊境設了六個鎮,派將士駐守。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的兵士殺死克扣糧餉的鎮將,發動起義,其他五鎮紛紛響應。北魏勾結北方的柔然共同鎮壓,六鎮起義失敗了。
北魏把起義失敗的六鎮兵士二十多萬人押送到冀州,這些兵士在冀州又燃燒起了起義的怒火,準備向北魏都城洛陽進軍。這時,部落酋長爾朱榮率領強悍的騎兵鎮壓了義軍。
義軍失敗後,爾朱榮掌握了朝中大權,飛揚跋扈。不久,北魏內部發生大亂,朝中大權落在了大將高歡和宇文泰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