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傅智建:“農業電商扶貧夢”在互聯網時代綻放(1 / 2)

傅智建:“農業電商扶貧夢”在互聯網時代綻放

專題

作者:郝誌舟

2015年1月28日,由共青團中央和農業部共同舉辦的第九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從六百多位候選人中評選出的“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受到表彰。27歲的傅智建,作為第九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十大標兵之一,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汪洋副總理的接見。傅智建隨後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裏發出現場照片,說這是他“人生中難忘的一天我將把農業電商扶貧模式和帶動大學生創業就業作為終身事業而奮鬥,再苦再累也會堅持下去”。

從小就想當企業家

傅智建出生在浙江龍遊最南部山區的一個農村。當地盛產毛竹,綿延百裏、風景秀麗,但同時這裏也曾是龍遊縣最貧困的山村之一,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父母在他6歲那年外出經商,智建就成為農村的留守兒童。14歲時,懵懂少年就早早地明確了奮鬥方向,清晰地寫下了自己的夢想:要成為一名企業家。因為隻有創業才能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到了高考的時候,最近的商業城市溫州成為他的目標,報考了溫州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夢想著溫州這塊創業的熱土能夠成為他創業起步的地方。

帶著明確目標進入溫州大學,傅智建時刻在想,一個聽不懂溫州話的外地人,沒有背景、人脈資源,如何才能在這裏實現自己創業的夢想?他從自己愛好的寫作開始,以麵試筆試總分第一的成績進入了溫州大學記者團。2007年12月,《溫州都市報》看上了這個小夥子,在麵向全市大學生招聘“大學在線專版”客座主編的時候選中了他,負責全市大學生創業就業新聞和企業家的訪談采編工作,這給他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創業要趁早

像其他勤工儉學的大學生那樣,傅智建在大學裏不止兼過一份工:當過家教,擺過地攤,送過快遞,發過傳單。在進行諸多的嚐試後,他不再滿足這樣小打小鬧,利用自己當客座主編的經曆,創辦了《校園生活》DM(直郵)雜誌,動員溫州大學記者團的成員加入,而他自己則又當編輯又做記者,還負責拉廣告,包括跑蒼南的印刷廠也是自己幹。他說,這段曆程“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後來,他又搞起了大學城快遞服務中心,創立了溫州大學城虛擬網統一服務熱線,“買了兩輛麵包車,組織了十幾個大學生,每天在幾個學校收發快遞”,像模像樣地當起了企業家。

2009年7月,傅智建從溫州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去就業,而是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他跟共青團溫州市委等單位聯合,在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的創業園裏創辦了溫州市希望工程陽光青年網。這個公益性的B2C網站將企業捐贈的物資進行公開義賣,募集資金用於捐助貧困學生或創業大學生。這是全國首家由政府主導、高校搭建、企業參與和學生承擔的“四位一體”運營模式的大學生公益事業創業項目。2010年下半年,網站升級轉型為5000多平方米的陽光青年創業基地,變成了溫州第一家公益創業項目園區。2011年11月,陽光青年創業基地和團溫州市委、市人社局等單位一同發起承辦了溫州青年創業大賽,吸引了405支團隊1600多人參加,並為40多位青年爭取了1000多萬元的創業貸款。

2013年,傅智建和他的團隊攜手溫州金州集團共同打造了占地麵積200畝的金州電商城,吸引了7000多人、上百家電商企業入駐,成為浙江省十大電子商務產業園區之一。園區還開設了一個電商創業園,免費提供給創業的大學生。2014年7月,園區舉辦了“金州創星杯”大學生電商實戰特訓夏令營,免費提供食宿和培訓、安排創業導師,吸引了200多位大學生參與。

電商“綠寶石”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縣,因其茂密的原始森林而被聯合國的有關專家評價為“世界同緯度上最後一塊綠寶石。”這塊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成了傅智建所創辦的電子商務公司的名稱。

2011年,他同浙江的合作夥伴一起去荔波建設油茶種植基地。在荔波時,他發現全縣隻有3家注冊的網店,而且還是沒有業績的狀態。這對於“互聯網”一代來說恰恰是機會所在,“荔波是國家級貧困縣,電商基礎薄弱,但如果能在一個貧困地區把這個模式做成功,那成功經驗就有機會在全國複製”。傅智建發揮了自己熟悉互聯網的優勢,通過自己在浙江學習和工作時建立的關係網絡,請來專家與荔波縣的主要領導一起探討如何在荔波啟動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