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油價劇烈波動漸成常態,原油期貨應運而生。目前已經成為重要的原油定價方式。全球範圍內交易比較活躍的石油期貨市場主要有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以及近年興起的東京工業品交易所。
油價受市場供求影響,而全球石油市場供應方的重要力量就是歐佩克,歐佩克中有決定力量的則是沙特。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如今,歐佩克有12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在歐佩克組織中,沙特是創始成員國,儲量又占歐佩克的22%以上,且堅持生產自主的原則,因而對全球石油市場供應量有著近乎一言九鼎的影響。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國務卿基辛格與沙特合作創立了石油美元循環機製。事實上形成了一種利益交換:美國經由美元和石油儲備影響石油期貨市場,保障沙特利益;沙特使用美元交易石油,保障美元在世界貨幣市場的份額。隨後1973年到1974年,國際油價翻了五倍。2014年的國際油價暴跌,源自沙特不斷增加產量,在國際上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美國經由與沙特的結盟,打擊依賴石油財政的俄羅斯。
最早使用石油的國家與加速的儲備
中國使用石油曆史悠久,是最早有記錄開采和使用石油的國家。據東漢文學家、曆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誌第八下》記載:“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個記載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此後在《北史·西域傳》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裏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有這樣的文字:“、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在古人的記載中,石油主要用於照明、潤滑、醫藥、軍事、製墨等用途。
1907年4月25日,陝西延長縣城西門外,清政府創辦的“延長石油官廠”第一口油井鑽采成功,初日產量1.5噸。這是中國陸地中第一口油井,揭開了中國石油發展史新的一頁,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油的曆史。
2014年中國原油消費量為5.08億噸左右,國內原油產量為2.1億噸左右,原油進口量約為2.98億噸,對外依存度為58.66%,逼近59%。在嚴重依賴外部石油的情況下,簽訂靈活的長期供貨合同和增加石油儲備,成了徹底完成生產、生活、交通電氣化之前的必然選擇。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11月公布的消息,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投用,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具體而言,舟山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50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398萬噸。鎮海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52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378萬噸。大連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30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217萬噸。黃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32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250萬噸。2014年隨著國際油價下跌,中國原油進口量隨之增長,當年7月進口2375萬噸,8月份進口2519萬噸,比7月份增加6.1%,9月份達到2757萬噸,比8月份增加9.5%。
中國從2003年起,開始籌建石油儲備基地,規劃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油庫等硬件設施建設。儲量計劃初步是第一期1000萬噸至1200萬噸,約等於中國30天的淨石油進口量,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別為2800萬噸。目前尚未公布進度。唯有增加石油儲備,之後與更多的產油國商談本幣交易,並在中國開辟石油現貨、期貨市場,中國才有機會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掌握應有的油價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