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
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了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勤”、“儉”相生相伴,不能分家。勤奮才能創造和積累財富,節儉才能珍惜和儲藏財富。隻勤不儉,容易揮霍浪費;隻儉不勤,坐吃山空。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和持家之道。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兒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做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年年糧食向老大家一樣,毫無節餘。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一看,上麵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