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秦帝國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秦始皇從沒有冤殺過一位朝中大臣。再直接一點講,他沒有殺過一位朝臣。他始終如一地相信趙高、蒙恬、李斯,他相信那些術士必能找到不老藥。這種自信下的自負讓他得到了很大的實惠,同時也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他為什麼會堅信世上有不死奇人和長生不老藥,現在已不得而知。今天的科學論認為,秦始皇之所以相信不老藥,是由於當時科學文化水平與認識能力低下的局限。但這顯然不厚道,是犯了“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的大忌。
他之所以相信不老藥,完全是他的自負,特殊的經曆和至高無上的權威,造就了他自以為是,獨斷專行的性格。他的私欲無限膨脹,欲壑難填,大概也隻有成仙才能長生,才能使自己的欲望無限度地擴張。也就是說,他相信自己必能成仙,如同他相信自己當年可以滅掉六國一樣。另外,秦朝初年,方士文化的發展和興盛,讓秦始皇不得不在那種文化氛圍中選擇尋找不老藥。
他相信不老藥和相信趙高、李斯一樣,堅定地一萬年都不動搖。因為他的自信,他自信能將天下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包括一隻螞蟻。這也就是這位千古一帝為什麼會在臨死前把整個帝國交給趙高,讓趙高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扶蘇的最根本原因。而如我們所知,他錯了。錯的一塌糊塗,帝國一敗塗地。
5、無恥的三人行
無論如何,秦始皇在身體每況愈下時,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人總是要死的,無論是偉大的人還是卑鄙的人,總歸逃不出死亡這一關。210年七月,已經在溫涼車裏半死不活了一星期的他命令中車府令、掌管符璽機要事務的趙高寫信賜給長子扶蘇:“來參加會喪,會合到鹹陽後舉行安葬。”
這就成了秦始皇的政治遺囑,倘若司馬遷所記載的真的是事實,任何人都能看出來,這句簡單的遺詔裏隻包含了一個信息:以會喪的名義要扶蘇來繼位。在《史記李斯列傳》中,還有一句是:以兵屬蒙恬。所以,被篡改過的秦始皇遺詔到底還有什麼內容,已不得而知。(或者說,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也是在胡說,因為兩道遺詔有差異。)
緊接著,秦朝曆史乃至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三人行”登場了。這三個人就是趙高、李斯、胡亥。
趙高本是趙國各同宗貴族的遠支子孫。秦滅趙後,他被閹割充為秦朝宮裏的奴。趙高好學,力氣又大。漸漸地在宮裏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就選拔他為中車府令。並讓他教導胡亥學習刑獄斷案的事,趙高見秦始皇對胡亥疼愛非常,就盡心盡力地為胡亥服務,在刑獄的教導中,他將法家刑罰的狠毒一一傳授給胡亥。並有意無意地告訴這位小公子,人都是賤的,不用嚴刑,不可能管理好別人。
所以,胡亥對如何審理案件一竅不通,但在刑罰上卻是個天才。他能設計出許多種不重樣的刑罰讓無辜的人承認自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
幾天後,秦始皇死掉,趙高拿著遺囑找到胡亥,對他說,“皇上已經去世,沒有詔書分封其餘的兒子為王,而隻單獨給了扶蘇一封信。他一旦到來就會立為皇帝,可是你卻一點封地都沒有,怎麼辦?”
胡亥睜著無神的眼睛,說,“父親死了,沒有分封諸子,我有什麼辦法。”
趙高情緒激動,“你這麼想很不對。天下能不能掌握到手,完全取決於你、我和李斯,希望你加以考慮!我一直認為,統治別人和被別人統治,控製別人和被別人控製,完全是兩回事,其中滋味恐怕您到時候就曉得了。”
胡亥看著趙高說,“可廢掉長兄而立弟,這是不義啊。”
趙高開始講大道理,“您可真幼稚,當初商湯周武殺死了他們的君主,天下的人都說做得對,這不算不忠;衛國的國君殺死他父親,衛國人卻稱讚他的功德,孔子還把這件事記在《春秋》裏麵,這不能算不孝。幹大事不拘小節,行大德用不著謙讓,鄉村學究還有他的對處,百官的工作也各不相同。所以照顧了小節就會忘掉大事,以後一定會產生禍害;您這樣猶豫不決,將來一定會後悔的。我希望您能順從時宜!”
胡亥覺得事情的確可行,因為古有曆史事件,今有他想當皇帝的野心。但他還是沒有把握,確切地說,他認為趙高沒有把握說服李斯站在自己這一邊。
他長歎道:“皇上剛去世還沒有發喪,喪禮還沒有結束,怎麼可以拿這件事去求丞相呢?”
趙高催促道:“時間如金啊,您這樣不做決定,終會失去一切。”
胡亥終於同意了,趙高就跑到李斯那裏,對李斯說:“皇帝去世,給長子的書信和符節印璽都在胡亥那裏,定誰為太子,就在你和我趙高的一句話了。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