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死關頭的抉擇——漢武帝遺囑(2)(1 / 2)

這事件發生在征和二年(前91年)。這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的一場權力之爭,也是漢武帝家庭中一場自相殘殺的悲劇。漢武帝在這場悲劇中落得家破人亡,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雖然,在後來,他反省自己,並為太子平反。但是,準皇帝已經沒有了。擺在他麵前的是一條沒有儲君的道路,對於晚年的他來講,這簡直比匈奴卷土重來還要嚴重。

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了改錯過程,這一年,離他死還有四年。

一個人在年輕時代做出豐功偉績並不難,難的是在晚年不犯錯,在晚年犯錯也並不希奇,可貴的是能改正。而漢武帝就是這樣的一個難能可貴的人。

4、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漢武帝的改錯過程應該從征和四年(前89年),也就是太子被殺的第三年。在這一年春天,漢武帝出台了許多重大措施。第一,他到了當時漢帝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山東。在山東,他以六十八歲的高齡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親自下地去耕田。這很顯然是一場做秀,但皇帝不會無緣無故的做秀,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告訴百姓,自己當年對農業的不重視從此一去不複返了。他要重視農業了。第二件事就是,他對隨行的大臣們講了一番話。他說,朕繼位以來就沒有做過讓百姓享福的事,百姓們攤上了我這樣一個皇帝真是倒黴,不過,以後再也不會有了,曾經做過的對百姓不利的事從今後一件也不會做。

略有頭腦的大臣就能看出來,皇帝要改變執行大半輩子的既定國策了。這個事情出現以後,等於說是漢武帝發出了一個信號,要改變執行幾十年的既定國策了。許多大臣知道這個信號後,還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我們上麵提到的那位丞相田千秋有了動作。

他給漢武帝上疏,大意是說,皇帝既然想要拋棄掉從前的一切,那最先應該拋棄的就是神仙之說。如今,京城裏還聚集了許多方士,您也是被他們幾次三番騙過的人,如今,想要大家都相信您的決心,就必須把這些人做個了結。

漢武帝立即采納,把方士全部遣散。並且做了一次自我批評,他說,我這個人很不好,總被方士欺騙,卻還總信任他們。結果他們騙了人民的血汗錢,而與我與百姓什麼好處都沒有。這是征和四年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情就是輪台罪己詔。提到輪台罪己詔,就必須要提到桑弘羊。桑弘羊出身商人之家,少年時就很善於心算,十三歲那年進宮擔任漢武帝的侍從。漢武帝即位之後,一方麵改革製度,強化中央集權,一放方麵連續對匈奴、越、西南夷發動戰爭,國力消耗很大,加之政府安置流民及武帝的浪費,致使西漢初期文景之治時積累的國力大衰,財政危機嚴重。桑弘羊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他不但是當時政策的決策者,還是具體負責實施的大臣。在漢武帝統治前期,他很受武帝信任,為增加國家收入盡心盡力。在桑弘羊的領導之下,西漢政府將鹽、鐵、酒全部實行官營,同時,均輸令、平準令,以及算緡和告緡令,統一鑄幣等政策也逐步實施。

但是,就在征和四年,他以為自己為漢武帝斂財的手法還很時興,就給漢武帝上了奏章,要求在新疆的輪台就是今天新疆的輪台縣,駐守軍隊、屯墾。也就是一麵駐兵,一麵來守衛邊疆。漢武帝看到這個以後首先就否決了屯墾的上疏,這也就是桑弘羊為什麼不能成為第一輔臣的最重要原因。因為此時,漢武帝已經準備改弦更張,而桑弘羊的思想還停留在武帝前期的階段之上,未通時局之變,不和時宜之論,顯然不能被漢武帝認可。

在這一點上,漢武帝無疑是高明的。因為就在他死後,桑弘羊仍然認為漢武帝的一切所為都是正確的,盡善盡美的。凡是漢武帝定下的規矩一概不能變,凡是漢武帝施行的方針統統要照舊,所以,匈奴要繼續打,鹽鐵官營要繼續搞,嚴刑峻法要繼續用,而漢武帝的貢獻則要無保留地歌頌。至於社會上出幾個盜賊,讀書人有幾分牢騷,全然屬於作奸犯科,必須嚴厲鎮壓,以儆效尤。切忌姑息之政,無需仁義德化,隻要手中有槍杆子,看誰敢站出來搗亂!

不過,他給漢武帝王所上的奏章倒是提醒了漢武帝,這位帝王對以前的所為下了一道詔書,這道詔書叫罪己詔。因為這是為輪台墾疏來寫的,所以曆史就稱它為輪台罪己詔。在這封詔書裏,漢武帝主要談到了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否定了桑弘羊在輪台駐兵的提議。第二,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深刻檢討,決定要對百姓溫柔。最後一點,要采取各種措施恢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