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本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個兒子,李治死後不久,嗣聖元年(684)二月,他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到外地。已經過去了十四年,武則天為什麼還要召他回來呢?而且,當時已經有了個皇嗣李旦了,武則天到底是出於什麼想法呢?
首先,李顯比李旦年長,按照“立嫡以長”的製度,召回李顯順理成章。其次,李顯被廢後,雖然還有“廬陵王”之號,但已失去了太子地位。也就是說,他除非革命,不然絕不可能恢複帝位,他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還能再當皇帝。在這樣的情況下,若將他召回,使其土雞變鳳凰,他必然會感恩戴德,釋前嫌而盡孝理。最後,武則天想的是,既然已經決定李氏子孫為太子,那就必須擴大李氏的勢力,一個李旦是不夠的,隻能再重新培養一個李顯。
該年九月,武則天在皇嗣李旦的強烈請求下立李顯為太子,皇位繼承問題已初步解決。
但是,李氏子孫與武氏諸王的矛盾年深日久,早已經成為很難解決掉的問題。為了使李氏繼位得以順利實現,也讓武氏免除滅頂之災,七十四歲高齡的武則天煞費苦心,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希望能消弭李氏與武氏諸王之間的矛盾。
4、糅合:李武二氏
公元699年,宰相吉頊與親王武懿宗統領軍隊擊敗了突厥可汗默啜。兩人回到京城後在朝堂上爭功,爭得麵紅耳赤,都想把對方一拳打倒,順勢踩住對方的脖子。
而當時,武則天就在龍椅上坐著呢。開始,她還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她不想引起武氏和重臣的矛盾,更何況吉頊是她最看重的臣子。但聽到後來,她發現吉頊由就事論事轉到了人身攻擊上。武則天可是武懿宗的親戚,一般情況下,人身攻擊都跟親戚有關。所以,武則天忍不住了,大喝一聲:“吉宰相,你在朕麵前就敢鄙視我武氏,何況平時呢?將來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呢。”
吉頊嚇得魂不附體,朝中大臣也是不敢喘氣。還好,這件事,武則天並沒有深究。但給朝中大臣的一個印象是:這個老女人畢竟是武家的人,一旦有人對她武家不尊,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
果然不久後,吉頊就被武氏成員告發,說他的弟弟冒充高官,他也因此被貶為安固縣尉。在跟武則天辭行時,他流下了淚水。
他看著武則天的白發,說道:“臣今日一走,恐怕再也不能與陛下見麵了。有些話必須要說的。”
武則天就讓他坐下,點頭讓他講。
他坐穩後,卻問道:“把水土和成泥,有爭端嗎?”
武則天搖頭。
“分一半塑成佛,一半塑成天尊,有爭端嗎?”
武則天想了想,點了點頭。
吉頊站起來,嚴肅地說道:“宗室、外戚的位置如果擺得很分明,則天下安寧。現在太子已立而外戚還是王,這就是陛下驅使他們在日後爭鬥,兩不得相安了。”
武則天慢慢地歎口氣,說道:“我又何嚐不知,但已經造成了這種局麵,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好了。”
吉頊還是流著淚走了,這一年,他年紀也不小了。不知道他的淚是為自己將要正寢而流還是為武則天的將要歸西而流。
武則天絕不能撤消武氏成員的王爵,正是因為這些“王”還證明著她這個皇帝的存在。但她也並非沒有辦法讓李武兩族和睦共處。在這之前,她就已經做了許多希望兩族能和睦如一家的舉措。
聖曆二年(699)四月,武則天找來太子李顯和當時被封為相王的李旦,還有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和武三思等,領著他們到了通天宮,她讓這些人發誓,保證今後不互相殘殺。並把誓文鑄於鐵券,藏於史館,以為日後作憑證。
這顯然就是無可奈何之舉,她所做的這一切不過是在賭博,賭兒子的仁慈,賭侄子的自知之明。武則天大概自己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除了這一措施外,她還進行了下麵的舉措。
第一,李武聯姻。她讓武承業的兒子娶了皇太子李顯的女兒新都郡主,李顯的另一個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承嗣之子,安樂郡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在今天看來,這顯然是近親結婚,法律是不允許的。可在帝製時代,隻要是出於政治需要,管什麼近親遠親呢。她不過是想皆著這種婚姻關係融洽感情,達到緩和矛盾的目的。
第二,對李武之間的摩擦堅決打擊。701年秋季的一天,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到妹妹永泰郡主家做客。正巧妹夫武延基在家,三人談了些宮外之事,就談到了武則天當時寵幸的張氏兄弟,於是,雙方發生了爭執。做妹夫的武延基血氣方剛,與妻子平時的關係就不怎麼好,趁勢鬧將起來。李重潤自然也不是好惹的,就把自己“哥哥應該忍讓”的美德拋到了腦後。雙方幾乎把對方的十八代都翻了出來,驚動了四鄰。武則天知道後,大怒不已。認為這是他們違背了通天宮誓約,傷了李武和氣,就下令讓李顯對李重潤進行處罰。李顯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殺掉了李重潤,並命令女兒和女婿自殺,事情這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