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趙匡胤的這一戰略思想,卻讓他的後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溫柔一點來說,這是趙匡胤的先易後難,刻薄一點來講,這是趙匡胤的投機取巧,自己先搞容易的,把難的事留給後人。
當宋太宗於雍熙三年(986年)對遼國進行征討時,遼國已立國60年,其版圖之大,相當於北宋的2倍以上,其國力之強,曾於公元946年跟玩似的滅掉了後晉政權。趙匡胤當初大概是一根筋,他想到了自己的發展,難道就沒有想到人家也在發展嗎?
這大概就是他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傳給兒子的最根本原因,因為他知道兒子是個飯桶,弟弟的才能不下於自己,或許真能讓大宋統一。這當然是出自公心,他的私心或許就是,把難事留給弟弟總比要讓親生兒子受苦受累好得多。
另外,在他臨終前,隻有弟弟趙光義在場,他對弟弟的了解讓他做出了這個使後人無法猜透的謎。
4、燭影斧聲
許多人都對“燭影斧聲”這樁疑案有所了解,它確實可稱得上是千百年來的一大懸案,即使是現在,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不可破解的。而想要解決這個疑案,首先必須要弄清這個疑案是怎樣造成的。
據說開寶六年這一年,趙匡胤曾問過一個道士自己的壽命,這個道士就掐指一算,對他說,隻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那麼就可以延十二年,如果是陰,那就應快預備後事了。
趙匡胤聽了這話,謹慎小心地活著,活到這年十月十九日晚時,天降大雪,並且絲毫沒有停的意思。他找來當初的天氣預報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告訴他,這場雪很可能持續到後天。趙匡胤大吃一驚,急忙派人去開封府請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到後,就發生了上文所提到的那一幕。這樁疑案為什麼叫“燭影斧聲”,是因為就在十月十九晚上,有宮中人聽到了斧子落地的聲音,並且看到兩人映在窗上的影子做撕打狀,第二天早上,趙匡胤就駕崩了。所以,有人認為,趙匡胤之死是趙光義做得好事。
但這的確是低估了趙光義的智力,他絕對不會愚蠢到跑到皇宮裏在哥哥的地盤用斧子劈哥哥。而且,既然有人聽到和看到這些事情,為什麼沒有人上前阻攔,或者是采取行動?
曆史他媽的有時候真能扯淡。
有人推斷,即使趙光義不是用斧子殺的趙匡胤,也很可能用了另外的手法。比如下毒,用枕頭活活把趙匡胤憋死,等等。
但這一切都隻是猜測,正如上麵所言,趙光義沒有那麼弱智。更何況,皇帝之位遲早就是他的,他又何必猴急呢?
這由趙光義按照遺囑繼承皇位的事情就可知道,皇帝雖然有無上的權威,但死後所立之遺囑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一規則就是“父死子繼”。趙匡胤違反了這一規則,而趙光義上台後卻沒有遇到任何阻力和置疑之聲,遺詔的效力不過是抽象的,真正起到效力的是趙光義的顯赫地位。
趙光義年輕時與太祖、趙普共同策劃了陳橋兵變,有開國之功。其後以皇弟之尊為同平章事、開封尹,並於太祖親征時為大內都點校,大內都部署,負留守京師之重責,位高權重,思寵無比。當時的開封府幕僚將校雲集,在時任宰相趙普看來,儼然就是一候補朝廷,其中許多人在後來都成為太宗朝的心腹重臣。另外,唐末至宋初,太子製度已廢置近百年,儲君之位多是以親王兼京尹(首都市長)。趙光義本就是親王,又是開封府尹,這無形中就認定了他就是儲君。趙匡胤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在自己諸子雖已成年出閣,但均未封王的情況下,而默許了這一現狀的存在。正是趙光義於太祖一朝實居儲君之位,故得以於太祖死後,奉遺詔順利入繼。
而之所以有“斧聲燭影”的傳說,很可能是後人對中國帝製史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的理解。這一現象就是:國初的君主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創業型的,專著於創,無暇顧及於治。另一類則是專著於治的,他們繼承創業型君主,才會鞏固基礎。但創業君主的接班人問題往往會出亂子,比如唐太宗、宋太宗和後來的明成祖都有繼承皇位親屬殘殺的鬥爭,都有成功,尤其是在文治上,成績頗多。一國經曆兩位君主後,大勢已定,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