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史·功臣世表》記載,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於洪武二十五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賞於洪武二十三年前,此後沒有再封賜任何人。而這些人被大批誅戮也開始於洪武二十三年追論胡黨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在這之前有諸多功臣生病而死,因真正有罪的被誅僅三人,剩下的則多死於洪武二十三年以後。
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不計子嗣誅廢和病死的,公侯被殺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於胡藍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歸天,當初被封的功臣中隻有興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還活著,但也是半死不活。整個洪武一朝功臣幾近整體覆滅。
朱元璋之所以迅速地分封功臣和當時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國家初定,君主所麵臨的解決的政治問題很多,各地農民軍的勢力猶存,蒙元殘餘舊部在北方仍舊虎視眈眈。他很希望能諸大臣們在這樣的國家草創、轄境內外仍存反對勢力的情況下,衷心為國,共固國基。另外,這些功臣們跟著自己東征西討,也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情於理都要分封一番的。
但也正因此,他所分封的諸功臣享有了政治(生殺大權)、經濟(獲得眾多的田地和佃戶)、甚至是法律(免罪的鐵券)上的特權。雖然朱元璋在這些問題上也動了腦筋而使用了監督功臣們的“衛所製度”,但並沒有改變功臣們仍舊被委征境內外的反對勢力。他們依舊享有上述特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在君子看來是情非得已,而小人卻認為這是天經地義。
所以,這個大封功臣的假象由於朱元璋的種種猜忌,最終提前戳穿。為了讓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朱元璋一方麵加強君主專製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麵,他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洪武二年,他對臣子們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事實上,他是從周朝封建宗藩屏蔽皇室,國祚綿長的事實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而且,離他還不到一百年的大宋滅亡,就是因為沒有藩王的緣故。他能從曆史中有這樣的認識,不愧是一個農民似的皇帝。
第二年,他首封了二至十子為親王。朱棣就是這九個王中的一個,王號為燕,駐守當初元朝的都城北京。後來,又把其他兒子(共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分封到邊塞的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士兵有八萬。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製,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製沿邊士馬”,地位獨尊。藩王勢力的膨脹,逐漸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洪武九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指出封建諸王的弊病,並預言數世之後,定成“尾大不掉”之勢。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葉伯巨在離間皇親之間的關係,將他扔進了監獄。葉伯巨人是死了,但他的話卻在朱元璋心裏起了點反應。後來,朱元璋對分封製度進行了一些改革,縮小了藩王的政治權力,但仍繼續保留甚至擴大他們的軍事權力。開國功臣被清除後,守邊和出征的任務都交給鎮守邊地的藩王。無疑,這些藩王所代替的並不僅僅是功臣們的征戰,同時由於他們的實力而讓他們對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形成了威脅。
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就問當時的伴讀黃子澄:“爺爺萬歲後,我新立,諸王年長,各擁重兵,何以製之?”
黃子澄就把漢朝景帝削奪諸藩的事情給他講了一遍,但朱允炆並沒有找到最好的解決放案,因為他真心不想發生漢代“七國之亂”那樣的事情。
有一次,朱元璋對他說:“我已經把防禦外敵的重任交給了你那些叔叔們,你以後會很安全的。”
他反問:“外敵不安分,有諸王防禦,諸王不安分,怎麼辦?”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問道:“你的意思是……”
他回答:“先以德感化,以禮製約,如果不成,就削其地,再不成,就廢其人,還不成,就舉兵討伐之。”
朱元璋臉色一變,但隨即平和,歎氣道:“看來,也隻有這個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