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遺囑寫給誰——崇禎皇帝遺囑(3)(1 / 2)

崇禎接手的大明帝國是個徹底的爛攤子。當他接手後,明王朝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諸多方麵,都暴露出難以阻遏和克服的危機。政治上,萬曆中期以來日益加劇的黨爭,愈演愈烈。朝廷中的任何事件,都會成為黨爭的口實。同時,昏暗的政治又與凋敝的社會經濟聯係在一起。萬曆年間的三大征和萬曆本人的揮霍,讓明王朝捉襟見肘。社會經濟的崩潰,直接受害者就是廣大百姓。在軍事上的反映,將多而貪而驕,士寡而弱而惰,防禦能力幾乎等於零。這隻是崇禎麵臨統治集團內部的嚴重形勢。還有國內此起彼伏的、日益壯大的農民起義,尤其是後金的興起,不斷南下入侵,直接威脅和影響著明王朝統治的安危。

內憂與外患並生,形勢已十分險惡,崇禎一上台後該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他當然意識到有這麼多問題,可是,他的處理方法卻讓人很疑惑。他太著急了,急著處罰辦事不利的大臣,大臣稍有不慎,腦袋就可能搬家。他急著迫切解決後金問題,卻又礙於情麵,處理不好“合”與“打”的問題。他對農民起義的嚴重性並不重視,他殺了明朝最出色的幹將,最終,他把自己扔進了孤家寡人的境地,留給敵人近乎命令又似乎懇求的遺囑。

他當初在禦案上寫的“滿朝文武皆可殺”幾個字很直接,就像他想達到他的目的一樣。他說對了,滿朝文武是該殺,可是,是他自己讓他們有了該殺的理由的。

因為他的性格,他的努力,大明帝國隻在他手裏十七年就滅亡了。大明帝國的滅亡並不怪他,因為這是一個必然。他祖宗萬曆皇帝時期的所作所為就注定了這個必然,但帝國在他手裏隻存在了十七年,他絕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無數人的觀點都強有力地證明一點:崇禎皇帝急躁、多疑的性格提前毀了明帝國。我倒覺得是他的思維害了明帝國。

他的一根筋思維方式是明帝國的不幸,也是他本人的不幸。另外,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廚子跑進了屠宰場,他想的是怎麼樣燒出最好吃的紅燒肉來,可是,豬還沒有殺掉呢。崇禎皇帝麵對的就是一頭豬,而想的卻是怎樣做出最好吃的紅燒肉。

於是,他生火、燒水、磨刀,洗菜板子。他自己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豬還活著呢,他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根本就不懂得殺豬。

大明帝國從朱元璋1368年建國開始到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結束,共曆16位皇帝,276年。如果我們對首尾兩個皇帝的遺囑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遺囑中所確立的接班人建文帝也違背了他的遺囑,並且後來被人趕出了京城,不知所蹤。末代皇帝崇禎的遺囑中讓李自成不傷百姓,李自成也沒有遵守,結果後來也被人趕出了京城,也不知所蹤。

當初,朱元璋不允許各地藩王進京,可崇禎卻是讓人進京而不得。一位古代史學家說,明隻一帝,太祖是也。這話非常有道理。因為朱元璋對後代的所有囑咐,後代人都沒有遵從。比如不允許宦官幹政,明朝的宦官是中國曆史上鬧得最凶的;比如要對同姓王友好,可明成祖和後來的宣宗皇帝,都對藩王進行強有力的壓迫。比如在做事風格上,朱元璋的暴戾舉世無雙,他的後代卻把這種暴戾用反了,以消極的暴戾來治理大明朝。

和朱元璋的遺囑一樣,崇禎皇帝對自己的自責和對李自成的“懇求”最終都沒有得到任何承諾。雖然在後來,許多士大夫對崇禎皇帝死社稷的行為表示出了極大的讚賞。但他們不過是懷念明朝而已,真正頭腦清晰的士大夫還是對崇禎皇帝十七年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的解剖。他們認為,聽他說,大明若亡,是無天理;看他做事,大明若不亡,是無天理。

李自成不能尊重他的遺囑,隻能說明這個農民沒有當皇帝的命,也同時說明了崇禎的幼稚。末代帝王的遺囑,之所以屬崇禎皇帝的最有名,原因隻有一個:他被農民所滅,從始至終都沒有甘心過,他一直認為是大臣們在誤他!而後來的許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崇禎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們或許看不到崇禎一直在給大明用反力。

6、應該寫給誰

客觀上看,明王朝樹敵過多,是其最大的要害。努爾哈赤為報明將領殺祖、殺父之仇,於萬曆年間向大明王朝進攻。崇禎初年,因天災和人禍(朝廷過度征發),陝北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致使明王朝腹背受敵。曆覽中國的所有朝代,沒有一個王朝如大明朝一樣,在同時對付兩個敵人。一個是農民軍,另外一個是滿洲人。從曆史經驗來看,即使是對付一股力量,許多王朝都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更何況是兩股力量的左右夾擊呢。偉大的戰略家、兵部尚書楊嗣昌曾提出“高招”——攘外必先安內,但做起來實在太難,由於各種因素的幹擾,使得安內的力量總是為外敵所牽製。崇禎九年至十一年間,農民軍受到明朝將領盧象升、洪承疇等人的合力圍剿,幾臨滅頂之災。可遼東的清軍南下襲明,威脅京師。盧、洪大軍先後被抽調到抗清前線,後來兩人一死一降,使農民軍得以借助喘息之機東山再起。崇禎十三年冬,李自成離開蟄伏多時的陝南山區,挺進中原,五戰五捷,大敗明軍,並於崇禎十六年率大軍東征,直搗北京。可見,因人力、物力有限,明王朝既安不了內,更攘不了外,最終在內外夾擊下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