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秘密飛港’’
1939年秋天,蘇聯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讚、著名漢學家羅果夫,想為國內讀者譯介一批中國的抗戰文學,要曹靖華為他物色作家和作品。曹靖華當時正主持中蘇友好協會工作,由此向羅果夫介紹,蕭紅和端木蕻良都是東北籍作家,是他們率先在中國文壇發表了抗日文藝作品,而蕭紅和端木蕻良早在1938年已與羅果夫相識,在十月革命勝利紀念日的招待會,大使館邀請蕭紅和端木蕻良參加。在蕭紅他們協助下,羅果夫翻譯了他們的短篇小說,收在《中國短篇小說選》中。羅果夫也成了將蕭紅和端木蕻良作品介紹給蘇聯讀者的早期譯者。
羅果夫還曾設想把端木蕻良的代表作《科爾沁旗草原》譯成俄文,但書中那種“音樂性的語言藝術”巴人語和當時還沒有規範的東北方言,令他卻步了。1939年底,羅果夫回國,途徑新疆遇見茅盾,還談到蕭紅和端木蕻良的作品,他對作品皆有讚許,隻是表示端木作品尚欠大眾化,“不容易懂”。
在重慶,蕭紅和端木蕻良與華崗也建立了重要的友誼。華崗,字西園,筆名有華少峰、華石峰、林石父等。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任中共滿洲特委書記,赴任途中在青島被捕。關押至1937年10月,由於抗戰開始,國共二次合作,才由董必武交涉保釋出獄。年底來到武漢,在新創辦的《新華日報》擔任總編輯。通過胡風和《七月》,蕭紅和端木蕻良與華崗相識,到重慶後,聯係愈加密切。因抵製王明,華崗被罷免總編一職,住在大田灣“養病”,從事政論研究和寫作。
華崗在“賦閑”中,曾在四川一帶走動,看到當年紅軍長征遺跡和遺留的口號標語,回來說給蕭紅他們聽,大家很是興奮。由此蕭紅提議,將來有機會可以一起循紅軍長征路線走一趟,把這場人類奇跡寫成小說傳揚開去。
在重慶的一年時間裏,蕭紅恢複到了她的最好狀態,寫作豐富,社交廣泛,與端木蕻良誌同道合,過著和諧平靜的生活,除了氣候不利她的身體。然而,戰爭的陰影時時侵襲這塊西陲重地。1939年是日機轟炸重慶頻繁的一年,共出動飛機865架次,轟炸34次,炸死平民5000餘人,傷4000餘人。僅6月份就轟炸了20次。12月,日機轟炸北碚,複旦大學受到嚴重破壞。尤其聽說北碚有個武器庫,日機白天炸,夜間襲,蕭紅日夜不得休息,身體日漸不支,這樣隻好考慮離開重慶了。
1938年武漢淪陷前後,當時各界文化人士分流到重慶和桂林的兩地最多。此時的桂林一地,已有胡愈之、千家駒、張鐵生、範長江、郭沫若、夏衍、巴金、艾青、田漢、葉聖陶等幾百人。那裏還有八路軍駐桂辦事處,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常去指導工作。因此,端木蕻良主張去桂林。而蕭紅認為,從時局發展看,廣州淪陷,武漢淪陷,日機轟炸重慶,必然會向西南推進。桂林若時局不穩又要轉移,莫不如去香港,可以維持較長的和平環境。那時,他們已與香港建立了聯係。戴望舒主持的《星島日報》副刊正在連載端木的《大江》。同時也登出蕭紅的《曠野的呼喊》、《花狗》、《茶食店》、《記憶中的魯迅先生》等小說和散文。楊剛主持的《大公報》副刊也邀端木蕻良寫《新都花絮》,正準備連載。恰在此時,複旦大學教務長孫寒冰又邀端木蕻良為大學設在香港的“大時代書局”主編一套“大時代文藝叢書”。
他們征求華崗的意見,從蕭紅身體狀況考慮,華崗支持他們去香港。征尋香港朋友的意見,香港的文化界自然熱烈歡迎,以壯大當地的文藝力量,於是便決定去香港。
如同離開武漢一樣,去香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飛機,而票非常難買。托人定座要提前一個月,端木蕻良和蕭紅心想找朋友買票也至少要等十天半個月,認為整理東西與朋友告別的時間是富裕的,另外一切又是要少張揚的,怕敵對勢力搗亂破壞。1940年1月14日,端木蕻良和蕭紅去城裏,托在中國銀行的朋友袁東衣購買去香港的機票。沒想到,當天晚上就被告之明天有一張票,17號有兩張,這是給中國銀行保留的機動艙位。定下17號的票,一切都打亂了,連回北碚收撿的時間都沒有,匆匆打電話托二哥的同學王開基夫婦他的夫人論輩分是端木兄弟的小姑,請他們幫助收拾家裏的稿子、書信、房子轉租及別人的稿子等等事項。就這樣兩人幾乎是空手登機飛往了香港,這可能是蕭紅離開某一地方最狼狽的一次。
由於走得匆忙,許多朋友來不及打招呼,有好事者便很不以為然,竟然給魯迅夫人許廣平寫信,說蕭紅和端木“秘密飛港,行止詭秘”。後來蕭紅得知此事,很是惱火,讓她領教了那需要改造的“國民性”是無處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