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零,第四個創作高潮(1 / 2)

40 一九四零,第四個創作高潮

蕭紅一直有著強烈的創作欲望,端木蕻良曾說:“創作,是蕭紅的‘宗教’。”可惜戰爭前是感情的一再受傷,戰爭初期,環境又無比紛亂,兩者嚴重影響了她正常的寫作進度。到了重慶,尤其到了香港,局麵相對穩定,除了身體,一切煩擾都排除在外,在頻繁的社會活動中,她再一次進入了寫作的佳境。

作為夫妻作家,她的創作熱情得到端木蕻良的支持和嗬護,出入各種社會場所,夫婦二人行影雙雙,回到家裏,如燕比翼,辛勤吐哺,構造出他們的宏篇巨製。端木蕻良一如在重慶一樣,承擔比蕭紅更多的責任,他要完成香港文協交予的工作,還要主持複旦大學“大時代文藝叢書”的組稿編輯出版。

1940年3月,蕭紅的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喊》由鄭伯奇主編的《每月文庫》出版。收入《黃河》、《朦朧的期待》、《曠野的呼喊》、《逃難》、《山下》、《蓮花池》、《孩子的講演》等7篇。都是她在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的新作。

6月,蕭紅的散文集《蕭紅散文》,作為端木蕻良“大時代文藝叢書”的一種,由香港大時代書局出版。內收《一天》、《皮球》、《魯迅先生記(一)》(即《在東京》)等上海時期作品和《魯迅先生記(二)》、《牙粉病醫法》、《滑杆》、《林小二》、《放火者》、《長安寺》等重慶時期作品。

7月,蕭紅回憶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由重慶生活書店出版。

從重慶到香港的第一年,端木蕻良也出版了多部作品。1939年5月,原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科爾沁旗草原》。這部完成於1933年的史詩性巨著,曆經6年艱辛,終於在茅盾、葉聖陶、夏丏尊、鄭振鐸等人關心下與讀者見麵。12月,他的短篇小說集《風陵渡》,由《每月文庫》出版。1940年5月,他新作的長篇《新都花絮》,由重慶知識出版社出版。同月,他的中篇小說集《江南風景》,作為“大時代文藝叢書”由香港大時代書局出版。

這樣,從1938年至1940年,他們結為夫妻以來,已有8部作品出版,其中6部是新創作的作品。這還不包括端木蕻良完成於1939年的長篇《大江》。

他們到港後的第一年,創作也是驚人的,尤其蕭紅,一年內竟有3部長篇在寫作,其中完成了《馬伯樂》和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

4月10日,蕭紅發表了到港後的第一部作品《後花園》。

6月左右,蕭紅第一部長篇《馬伯樂》脫稿。這是她惟一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是她散在過去散文和小說中諷刺藝術的集大成,形成她長期不被人關注的一種藝術心理和手法。

蕭紅的《馬伯樂》,是沿著她自己的生活經曆路線,從青島——上海——武漢——重慶寫出一位男主人公“馬伯樂”先生的“逃難”經曆。它是把“何南生”的臨汾《逃難》擴衍成一部反映抗戰以來某些典型人物的“逃難記”。抗戰期間,善良和平的中國百姓在逃難是個事實,抗戰時期,各色人等在逃難中有各色表現也是個事實,而小說擷取了“馬伯樂”一類人物,點化出這類人物自有的典型性格和可笑的特征。這類人物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們色厲內荏,誇誇其談,而且喜歡在老婆麵前表現他一戳就癟的大男子主義。有危險要來之前,他們膽大氣粗,滿嘴豪言壯語,拍著胸脯,瞧不起別人的“膽小”。一到危險臨頭,或遇挫折,則立刻縮如“龜殼”,跟著被他指為膽小的人屁股後麵,也一溜了之,甚至逃得很快,反過來還要報怨是老婆“壞了”他的英雄夢。總之,在蕭紅筆下,把一個缺少才氣又有些文化,生吞洋務又盲目崇外,身上沾有阿Q、無賴、痞子、流浪、癟三諸種舊習性集於一身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可歎又可氣,可憐又可恨。正是由於蕭紅很熟悉“馬伯樂”式的英雄,所以她用盡了幽默和嘲諷,詼諧和滑稽的筆調,已至到了不肯節製的地步,她再不是用眼淚,把她內心要說的話,用“馬伯樂”這一人物,用完全藝術的手法生動地描畫出來。正如評論家楊義所指出的:“把自己的諷刺才能發揮到極致。她頗有剖析畸形心理之意,抓住人物可笑可鄙的癖性和細節加以放大,夾進充滿反語的議論,使之如照哈哈鏡而變形。”隻是這種不可壓抑的情緒化寫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說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