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影票房的冠軍之位,自98年的《泰坦尼克號》拿下6億的票房後,就一直由它把持了整整十年。
這十年裏,國內的幾大導演輪番的對它發起挑戰,卻都因為種種原因铩羽而歸。直到十年後的,中影的一部《建國大業》才依靠各種發行手段,終於以41億的票房成績反超了過去。
不過,沒人對這個成績有什麼喜悅的心態。因為在它兩個月之前的好萊塢大作《變形金剛》,剛剛拿下了45億的成績;緊接著,在它兩個月後上映的《01》,又拿到了46億票房。
這還沒完,緊隨著的第二年,《阿凡達》以王者駕臨的姿態入場,不單在全球拿下了788億美元的無敵票房,在國內的票房成績也高達18億。而當年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唐山大地震》,也不過才6億出頭。
情形,一如十年前一樣!
10年之後,內地電影市場爆發式增長。《泰囧》《西遊降魔篇》相繼突破十億,雖然還略差幾分,但卻已經看到了追趕的希望。然而緊接著198億的《變形金剛4》和4億的《速激7》,又把這場戰爭拉回了原來的局麵。
不過,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咳,反正就那個意思,總會有一個“主角”出來打破僵局的。
第一個出現的是《美人魚》,依靠“我們都欠一張票”這教科書一般的宣傳口號,電影成功拿下了奇跡般的億票房。時隔十八年,華語電影終於拿到了自家市場的冠軍。
但是,奇跡之所以成為奇跡,就在於其稀缺性。在《美人魚》之下的,仍然是被《瘋狂動物城》《魔獸》《美隊》壓在身下狠狠摩擦的一眾國產電影。
而且新的一年才剛開始,一部《速激8》又帶著6億的票房回來了。與此同時,即使是在最火爆的春節檔上映的幾部華語電影,票房最高的也不過是依靠大哥成奧斯卡加持的《功夫瑜伽》,175億,還賊難看!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好萊塢常有,而“欠張票”和奧斯卡卻不常有啊!至少從17年的上半年看,華語電影市場一片慘淡,而且還爛片橫出。什麼《大鬧竺》《歡樂喜劇人》《麻煩家族》《“吃吃”的愛》……
講道理,很多觀眾如今每年看年度爛片盤點的時候,心情比看佳片盤點的時候要期待的多了。
畢竟好電影的“好”,每一部也無非就那幾個點;可爛片的“爛”,卻總能推陳出新,屢創新高,慷慨激昂,催人尿下!
直到七月底之前,大家也有些死心了,覺得今年的國產電影市場恐怕也就這樣了。畢竟最能拉動大盤的春節檔都沒什麼水花,再就隻能等年底的賀歲檔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兩部軍事題材類的電影趁著“建軍節90周年”的日子上映了。第一部是中影的《建軍大業》,和此前的《建國》《建黨》屬於“建國三部曲”係列;第二部,則是吳景自導自演的“戰狼係列”第二部,《戰狼》。
《建軍大業》畢竟是中影的親兒子,又有博納護航,提前場就拿到了4%的排片;相比之下,由水木影視這個“圈內新貴”和吳景這個新人導演的《戰狼》,就要相形見絀了,提前場隻有14%的排片率。
基於前兩部的印象,觀眾對《建軍大業》的熱情並沒有它排片一般的那麼給力,預售不過才000萬的票房成績。再加上這一部不同於前兩部,啟用了大量的“鮮肉”主演,大家的期待明顯變低,普遍認為可能還達不到前作的成績。
至於《戰狼》,一個前作不過才六億多的軍事動作片,沒啥明星,吳景也沒什麼號召力,能隨著市場擴大的紅利拿個十億左右的成績就很不錯了,沒什麼值得的。
“自後往前看曆史,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清晰可現;然而對當時的人來,那隻不過是又一個平常的一。”(就是我的)
就在各個影視公司宣傳著新電影,各家粉絲日常的撕逼,路人觀眾們無聊的搜尋著下個月有什麼好看的電影時,一條條震驚的消息卻砸翻了整個影視圈。
“4時破億,8時破十億,8破二十億,11破0億……”
截止到《戰狼》上映後的第15,也就是半個月的時間,總票房突破了40億大關,相當於6億美元。
而在此之前,全球單一市場單片能取得6億美元的電影隻有五部,分別是《星球大戰》《阿凡達》《泰坦尼克號》《侏羅紀世界》以及《複仇者聯盟》,全部是好萊塢出品。
觀眾們簡直要瘋了,一不留神,怎麼就出了這麼一個“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