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吃飯時,女兒見不遠處有一隻蟑螂在那裏探頭探腦,立刻邊把身子往後縮邊指著蟑螂說:“你看,你看。”我立刻跳過去,以靈活迅速的動作,一腳把蟑螂踩死了。女兒立刻笑著衝我伸出大拇指說:“爸爸好強啊!”
都讀高三的孩子了,竟然如此害怕一隻蟑螂,這並不讓我吃驚——女兒從小就特別害怕老鼠、蟑螂之類的“玩意兒”,但她對我的這個讚美,卻讓我吃驚不小。要知道,從小到大,這還是她第一次伸出大拇指來讚美我呢。可是她的這個讚美,離我心中真正想要的,相差得實在是太遠了。我真正想要的讚美是什麼呢?是她說我的文章寫得好。問題是,她小到大,讀過我那麼多文章,卻一次也沒說過“爸爸的文章寫得好強啊”。
真的,我這個以寫作為生的人,心底裏最渴望的讚美,就是別人說我的文章寫得好。可是讓我奇怪的是,我在生活中“享受”到的讚美,往往都與我的文章無關。當我爬上爬下地把燈泡安好、偶爾炒的幾個菜還挺合口味時,妻子讚美我的是“做事還像個樣子”;當我一次一次把樓梯打掃得幹幹淨淨的時候,對門的老人讚美我的是“發現你這個人特別講衛生,講公德”:當我出入這個院子大門口,總是按照那個“出入請下車”的要求下車的時候,門衛們在背後讚美我這個人“修養很不錯”;當我原來上班時總是笑著與那個專門送開水、分發報刊的勤雜工打招呼時,那個勤雜工讚美我這個人“不像別人那樣長著一雙勢利眼”……
老實說,對於上述的那些讚美,我先前都是不看重的。我認為他們讚美的,都不是我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更不是可以讓我“功成名就”的東西。但是通過對女兒的這個讚美的細細品味,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要讚美另一個人,往往首先是從他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出發的,是從他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出發的,是從他自己的生存境況出發的,是從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出發的。你做的事,如果離別人所處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太遠,也與別人的人生情懷、內心感受無關痛癢,哪怕你自己認為那件事再了不起,再值得你自鳴得意,別人也會漠然置之。
現在,我倒是很慶幸我得到過那些我曾經不看重的讚美了。那些讚美說明我並不是一個除了會寫文章別的什麼事也不會幹的書呆子,也不是一個能夠寫點兒文章就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唯我獨尊目空一切的人。一個人像這樣活著,豈不是很好嗎?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很豐富很踏實、能夠給更多的人帶來愉悅和感動嗎?而且,誰又能說那些人的讚美與我的文章沒有關係呢?——正因為我是那樣一個人,我才有那麼多的緊跟時代順乎人心的文章可寫呀。
啊,意識到這一點,我也更加明白今後該怎樣做人和作文了。
永遠不要反對、輕視或弱化別人對你的讚美,這樣做會侮辱了讚美者的品味和判斷力,甚至會玷汙對方的誠心。微笑著接受善意的讚美吧,品嚐這美妙的時刻,然後再找機會把這份美好的感覺傳遞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