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作者:李喬
張紀中今年六十歲了。從2008年開始,他用三年時間向中國觀眾交出一部全新概念《西遊記》;緊接著,他將用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向世界觀眾交出一部3D《美猴王》。
“我想上帝會多給我一些時間。”許是身染感冒,錄音筆裏一並收錄了他的咳嗽聲,以及不知因何而起的歎息聲。這次采訪,他的藹然可親,與我印象裏不怒自威的形象相距甚遠。
勇敢者的遊戲
不出意外的是,新《西遊記》還未大範圍播出,已如同張紀中製作的其他劇集一樣在網上展開熱議,照例是挺張派和罵張派對攻,火藥味甚濃。也使得這部製作曆時三年,單集製作成本高達180萬元的巨製在播出過程中一波三折。
原本於8月7日在北京影視頻道播出的張版《西遊記》,卻在開播前三天被臨時換掉。之前,該台曾將此劇做為重點劇目輪番滾動片花宣傳,突然下馬的舉動,令不少觀眾猜測該劇已遭封殺。此前,新《西遊記》在南方電視台播出,並拿下30%的收視成績,令不少先睹為快並為之叫好的觀眾大為不平。也有人說因該劇台詞借古喻今,措詞敏感,故而被封,一時引得媒體追訪。事後,製片方坦誠的確是廣電總局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而張紀中則表示自己的作品沒有太大問題,他的任務是拍攝,現在已完成,至於能否順利播出則是電視台和廣電總局的事。
如此看來,新《西遊記》能否盡早與觀眾見麵已成未知。在各路采訪中,張紀中毫不諱言拍攝過程的艱辛,以及他本人為新《兩遊記》所做的各種努力。記者采訪他時正值春節過後,當時新《西遊記》正在做後期。張紀中說,“每天有幾百人分布在北京各處做特技鏡頭,我每個星期二去審查一次,看完了之後再改,再拿米,再改,量太大了。”
他坦言自己是個喜歡挑戰的人,他會為某件想做的事情激動,並把這種激動一直持續下去。挑戰《西遊記》,是緣於他看到被稱為經典的老版《西遊記》有太多遺憾。對中華文化的詮釋、特效的應用,甚至對唐僧這個人物的塑造,他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中國文化的三個係統儒、釋、道,我一直都在了解,隻有了解這些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在做戲的時候才會有意識地去表達什麼。”
“儒、釋、道講的都是一件事,都是心性的問題。無論是修心養性、明心見性、存心練性,他們所關心的都是人的靈魂,如何對待欲望和生死,對待社會和自己的道德操守。我想到《西遊記》,恰恰可以表達這種內涵。”
張紀中首先想到取經的和尚唐三藏,他為什麼要去求取真經。他是一個高僧,能置生死於度外,他有普渡眾生的慈悲之心。如果妖怪要吃他,他會替妖怪婉惜,會對他說你這個做法不對,就算你吃了我我也要渡化你,而不是害怕、嚇哭,高呼“悟空,來救我——”的和尚。
“我想象中的唐僧,是有堅定意誌和慈悲之心,他取經走了幾萬裏路,不應該一直是細皮嫩肉的小白臉,我要通過他對《西遊記》有一個新的解釋。在選演員時,第一想到聶遠,他本來想演孫悟空,被我拒絕了,我說他沒那個貧勁兒。而他來演唐僧是很適合的,他的氣質剛中有柔,我在楊過選角的時候就記住了他,一想到唐僧就覺得是他那個樣子。”
一直以來,《西遊記》的靈魂人物是孫悟空,他的自由和反叛精神也是這一文學形象成為經典的原因。在對孫悟空的選擇上,張紀中也希望能夠給人一種新鮮感,孫悟空陪伴唐僧取經的過程,是他的心性逐步成熟的過程。在這個角色上所下的功夫,讓他在演員的選擇上幾費周折,終於定下吳樾,也險被換角。
“有很多專演猴戲的演員來麵試,但我們不需要程式化的表演,後來選吳樾,也是希望他能夠脫離猴戲的表演,而把一個演員的不同麵發揮出來。他會功夫,有演孫悟空的體力,也足夠用心,這是演孫悟空必備的條件。但中間之所以險些換掉他,是因為他離不開六小齡童。我說,你要是不忘記他,你就沒有你,你學猴子就算學得再像,也達不到他那個頂峰,照他的路子演下去隻能是死路一條。其實他自己挺著急的,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又放不下原來的模板,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從潛意識裏釋放,就決定嚇唬嚇唬他,換角!可能他在這個警告和壓力下,一下子就有了很明顯的變化,大家都舒了一口氣。”
臨陣換演員,換導演,這在張紀中劇組是經常發生的事,有人說他愛炒作,也有人說他很霸道。對於此類置疑,他矢口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