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弱點十 依賴:將自己“綁”在他人身上
依賴是一種凡事都要尋求別人幫助的心態。許多人習慣於依賴別人,而忘記了向自己求助。實際上,最值得信賴的除卻自己還能有誰呢?父母會離我們而去,與朋友也不會有不散的筵席,對他們的依賴隻能持續一段時間而不能長久地依靠。學會依賴自己,才是擺脫困難的最好方法。
(1)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詢問別人的意見,不能獨立作出判斷和抉擇。
(2)過分相信他人,總是依賴朋友,親人或者同事,不然就會感到不安和焦躁。
(3)獨自一人的時候,常會感到被孤立,總想要找到一個人依賴。
(4)對於他人的過分要求,過分忍讓,為的就是怕失去他人對自己的幫助。
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地、隻靠自己站著的人。
——易卜生
第一節鋸掉習慣依靠的“椅背”
喜歡依賴別人的人一般很幼稚順從,他們常常懷疑自己可能被拒絕,在任何方麵都很少表現出積極性,顯得缺乏對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由於這種人缺乏基本應付生活的能力,所以一般很難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需要逐步引向獨立。
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一般十分溫順、聽話,他的巴結和逢迎最初受人歡迎,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好感。但不久,這種黏著性依賴就令人厭煩,因此他們很難處理好人際關係。依賴型人格常缺乏自信,顯得悲觀、被動、消極,在人際關係中總處在被動位置。
從心理學角度看,依賴心理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選擇。當你選擇依賴時,就會使你失去獨立的人格,變得脆弱、無主見,成為被別人主宰的可憐蟲。
對依賴性強的青少年,要鋸掉他們的椅背,讓他們自己自覺的挺起脊背,不去依靠任何外力來支撐自己的身體。這樣的青少年才能更加茁壯地成長起來。好像肯尼迪的父親那樣教育孩子,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鍛煉。
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注意對兒子獨立性格的培養。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遊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當馬車停住時,兒子以為父親會下來把他扶起來,但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掏出煙吸起來。
兒子叫道:“爸爸,快來扶我。”
“你摔疼了嗎?”
“是的,我自己感覺已站不起來了。”兒子帶著哭腔說。
“那也要堅持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
兒子掙紮著自己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近馬車,艱難地爬了上來。
父親搖動著鞭子問:“你知道為什麼讓你這麼做嗎?”
兒子搖了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全靠自己,沒人會去扶你的。”
從那時起,父親更加注重對兒子的培養,經常帶著他參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動,教他如何向客人打招呼、道別,與不同身份的客人應該怎樣交談,等等。
其中一位客人這麼問肯尼迪的父親:“他還這麼小,您這麼要求他,是不是太難為他了?” 誰料肯尼迪的父親立刻回答:“哦,我這是在訓練他當總統呢!”
人們經常持有的一個最大的謬論,就是以為他們永遠會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卻不知一味地依賴他人隻會導致懦弱。如果一個人總是依靠他人,將永遠也堅強不起來,永遠也不會有獨創力。
如果當時肯尼迪的父親去扶起他,那麼,肯尼迪也許就無法成為日後的總統。正是肯尼迪父親從小培養肯尼迪獨立自主,不依賴任何人的良好習慣,才造就了肯尼迪日後的前途。
人活一生,要麼獨立自主,要麼埋葬雄心壯誌,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對於想成大事者而言,拒絕依賴他人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驗。依附於別人,就是把命運交給別人,放棄做大事的主動權。
俗話說:“一生依賴他人的人,隻能算半個人。”
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隻能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盡力達到應有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自立精神。缺乏獨立自主個性和自立能力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了,還談何發展?
擺脫一份依賴,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進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標邁近了一步。
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成就。——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