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領導者和員工之間不是控製與被控製的關係,而是相互依賴的關係。領導者通過員工的學習、工作來實現自己的管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領導者是依賴員工的。而員工通過學習、工作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員工也是依賴管理者的。如今,知識和能力成為最大的資本,領導者無法通過強硬的控製手段來實現對員工的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員工參與對自己工作和學習計劃的設計,實現他們的自我管理。
心理學家科恩說:“‘為自己’勞動和‘為主人’勞動有著本質的區別。農奴製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在做私活時總是大大高於服勞役,這不僅顯示了對給主人幹活不感興趣,而且是一種社會抗議,是爭取自己做人尊嚴的鬥爭。人隻要被迫做事,就必然會以不服從或不好好幹來肯定自己的尊嚴。”
而讓員工進行自我管理的意義就在於,讓他們的觀念實現由“為領導學習”、“為領導工作”到“為自己學習”、“為自己工作”的轉變。
張瑞敏從科恩的這段話中領悟到:企業對職工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僅僅在於發工資以維持其生存,還應該實施訓練以提高其技能。企業要為職工提供從事創造性勞動、發展和提高自己的機會和條件。
張瑞敏在海爾倡導的就是這種員工的“自主管理”。在他看來,員工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製度約束隻是一個必要的基本保證,但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隻有實現從無序向有序製度管理的轉變,並逐步向自主管理過渡,才能使團隊和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張瑞敏說:“沒思路的領導不想互動,沒控製力的領導不敢互動。不論做什麼事,假如兩個人有抵觸情緒,那麼派10個人去管他也沒有用。我們追求的是全員的管理,追求進入自覺狀態,而不是嚴格地執行哪種製度。”
要實現員工的自主管理,需要領導者主動“後退”一步,適當地進行“無為而治”。
美國管理專家勞倫斯·米勒說:“管理人員必須完全擺脫幻想。完全控製——事事都要插手,既不可能又不需要。有趣的是,我們的管理人員發現,不試圖完全控製,反而能得到更多的權力——完成事情的權力!”
實際上,勞倫斯·米勒所說的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這樣才能夠讓每一個團隊成員從他助到自助,最終實現自我管理,實現自立。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和尺度的問題,自主管理不是自由管理,無為而治也不意味著管理者什麼都不為,其中的尺度、力度還需要我們去根據實際情況來拿捏。
該撒手時再撒手
讓自己無用,團隊有用,是領導者最重要的戰略部署;讓自己無能,團隊有能,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所在;讓自己無為,團隊有為,是領導者在帶領團隊時的最大作為。要做到這些需要一個過程,剛開始時團隊還是需要領導者的帶領的。
讓員工實現自主管理的理想做法是——帶領他們“漸入佳境”後,就適度放開,而不是永遠不撒手。因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不在於他自己能做多少事,而在於他能夠帶出多少優秀的員工,以及他能否清楚地了解每個下屬的優缺點,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派員工去做他們適合幹的事。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不在於他會不會做具體的事務,而在於他有無本事發動別人做事,能否做到四兩撥千斤。
邁克爾·戴爾是讀大學時開始創業的,因此在作息時間上習慣晚睡晚起。公司剛開始運作時,每天必須早起對邁克爾·戴爾來說就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邁克爾·戴爾又是唯一一個有公司鑰匙的人,所以每次隻要他睡過頭,等他走到公司附近時,遠遠地就會看到二三十個員工等在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