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斷琴焚心(1 / 2)

籬笆外,農人們已經扛鋤歸家來,進山的獵人們也收獲頗豐,鍾翠管分到一隻野兔,他的阿娘煮成兔肉湯,讓鍾翠管給老屋的先生送來一碗。WwW COM

教學的甄傳庭沒有按時回到家中。甄傳庭曾經講起,義學裏有一個學子很有才華,名為趙大郎。甄傳庭一向愛惜人才,為將趙大郎送進巴陵書學可謂是煞費苦心。

夜漸漸凉了,趺坐在石板上的元靈均打了一個寒顫,睜開眼睛四看,竹籬旁有一抹黑影晃動,接著推開了竹籬柵欄。

“久等了。”甄傳庭提著竹撞進來,看她一眼。元靈均搖搖頭,跟在身後往屋裏走。

師徒倆的晏食是蒸餅和鍾家送來的兔肉,肉味極淡,麵粉粗糲不精細,在如今的情形下,這些都算得上是佳肴美食了。

用完晏食,師生照例坐下敘話,元靈均把井水中冰凉的果漿端給王師解乏,甄傳庭抿了一口,果漿帶著香甜味。元靈均覺得不夠甜,在漿裏放了不少糖。

甄傳庭把一碗果漿喝完,還意猶未盡地閉目回味。直到今日他還沒有任何信心把元靈均引導至權勢之路,要如何才能把一個無心爭權的人引導而去呢?

“明玉,就要入秋了,你要不要回巴陵?”

聽王師主動提及此事,元靈均顯然吃驚,旋即腮邊露出一對笑渦,“王師覺得可以?父親一定覺得我不夠堅強,連這點苦都無法吃下。”

“隻是懲戒也該夠了,我會盡快轉達你的意思,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願。”

怕元靈均不理解,甄傳庭擔憂地看了學生幾眼,暗暗想起王宮裏的那位,五年前一手扶持興盛了樊氏,做起常山國一人下萬人上的第二女主,幸虧當初陛下的英明果決,沒有將年少的女王完全拋擲給那等婦人,置於一眾虎狼武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想到這裏,甄傳庭更是慶幸不已,轉而憶及那日陳莒所言的煩難之事,不免心思低沉幾分。

“王師不如不。偷盜的事還請不要告知父親了,他不讓我回去也沒什麼,本來就是我做錯了事……”

到後麵元靈均聲音越來越低。

學生行事不端,是老師的失職。甄傳庭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已經不是元靈均第一次犯錯,不再是師傅教導不嚴,而是她本身有問題,起初元靈均不這麼想,聽樊薑,她上學學會的第一句話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據自幼對權勢敏感的孩子將來會有大出息。

就在剛才,元靈均改變了看法。幾日前她挨的一頓手板,一點也沒有冤枉她,因為頑劣之心才做出偷盜的舉動,哪裏知道王家兒如此膽大,追出來朝她擲了一塊石子,仇恨的模樣時刻浮現在元靈均眼前,提醒她是多麼愚蠢無知。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孩子具備那種眼神呢?元靈均得到了答案——戰亂中的平民越來越窮困。王家妹病入膏肓,王家要賣掉唯一的老母雞才能勉強湊齊藥費,元靈均又正好偷了那隻救命的雞,之後得知真實情況而備受良心譴責,她把老母雞偷偷送回去,王家妹也得到及時救治而活下來。

戰爭愈演愈烈,任何一個國家都經不起持久又龐大的軍需耗費,朝廷貧乏,無辜的婦孺兒童在流亡途中不斷死去,後繼無人的軍隊還能否繼續抵抗外族入侵,結束亂世,這是眾多晉國子民共同的擔憂。

晉北戰亂,毗鄰東海和南境的常山國也未能繼續保持祥和安寧的狀態,甄傳庭接到了常山宮的來信,一早啟程趕往巴陵。

甄傳庭走後官縣連續下了幾日大雨,習字用的竹簡不夠了,元靈均在屋裏燒火汗青,放晴之後,河水一片渾濁,元靈均就帶著村裏一幫野孩子到山腳下的官河渾水摸魚,平日裏稱王稱霸的孩子們特別聽這位什麼都不懂卻什麼都敢做的大孩子的話。

鍾翠管依舊在撫弄那張來之不易的七弦琴,吱吱呀呀,不成曲調。鍾翠管意誌十分堅定,為了趕今秋的樂工考試,起早貪黑,一做完活立馬抱著七弦琴下山。

“常山王好樂,對宮下樂伶多有恩賜獎賞,這條路徑最為合適。”當旁人問起他為何如此執著地做這件事,鍾翠管這樣解釋道。

鍾翠管要出人頭地,就靠手中一張七弦琴。村裏的老先生死前贈他一把破舊的七弦琴以及數本琴譜,鍾翠管分還算不錯,但要進入篩選嚴格的常山宮樂府恐怕不行,還需要一位琴師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