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長者,為人忠厚,處事寬容,堪稱是集仁、義、禮、智、信與溫、良、恭、儉、讓於一身,不久前卻不幸自殺身亡。因為死於非命,家屬總疑慮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因素造成的,所以愈是悔恨不已,愈是悲痛欲絕。
在這種場合,死因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但不少親友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一進門便追問:“老首長怎麼了?他為什麼走這條路?”問者無心,聽者有意,每來一批人,全家人就痛哭一場,一連幾天,老伴和三個女兒哭得死去活來。
人生莫測,不如意的事很多。因此,我們時常得到別人的安慰,反過來,安慰別人也是我們的義務。可是,為什麼麵對千般萬狀的不幸、千差萬別的痛苦,人們卻往往使用千篇一律的安慰話呢?
能不能換個角度安慰呢?下麵提供兩點參考:
第一,不提之慰。安慰一個死者的家屬,最好的辦法是不要提及死者,讓他暫時忘記那些無可挽回的不幸。何必為表示你的惋惜而重又撩起別人的悲哀呢!有人對死者家屬作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80%的人感到一些充滿同情的話卻不能提供幫助。減輕他們痛苦的比較好的方法,便是真誠地洗耳恭聽以及問問對方今後生活怎麼辦。
看望病人也應以不提或少提病情為好。如果你的朋友雖然不能走路,但卻有談話的精力,那麼你去探望病者不一定要直接地說安慰話。因為那些安慰話也許他聽得太厭煩了。病榻的生活是最無聊最枯燥的,給他說外麵的有趣的新聞,一些幽默的生活描述,讓他從你的探視中得到一點愉快,這對他來說也許就是最大的安慰。
最好不要絮叨地去直接問病人關於他的詳細的病狀和調治方法,他也許已經對別人說過不少遍了,為什麼你還要麻煩他呢,關於這些事情,你還是問他的家人為好,不要以為直接問病人是表示關心,其實這隻是騷擾罷了。
第二,不勸之慰。需要安慰別人的機會很多,一個女孩子受不了苦惱的折磨哭起來了,你不要立即過去勸她不要哭,這是不能解除他的痛苦的。讓她好好地哭一會兒,使她的感情得到宣泄以後,你的幾句勉勵就勝過那許多空泛的勸她不要哭的話了。
對他人的不幸和痛苦表示同情,也是給人安慰。“這算得了什麼呢?”“何必為此而苦惱呢?”如果你僅僅說這兩句話,而不能解釋這為什麼算不了什麼,那麼你還是不說為佳。因為他心裏可能會說:“你懂得什麼?你隻會說風涼話,難道我是為了不值得的事情自尋煩惱嗎?”因此,安慰的首要條件是同情。“我明白你的痛苦,不過在人生的旅程中,偶然的苦惱是難免的,我們希望四季皆春,今天雖然下雨,明天陽光依然會照臨大地。”這樣的話不是更為具體嗎?
簡單化的安慰於人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