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百花潭聯
十字水中分島嶼;
數重花外見樓台。
王瑤,後蜀孟昶時任兵部尚書。
百花潭,在今成都南郊。
此聯載於《宋代楹聯輯要》。據有籍記載來看,王瑤所撰百花潭聯是最早的一副勝跡聯。
上下聯全篇寫景,“分島嶼”、“見樓台”,水光分層次,花色見高低。第一副勝跡聯,貴在“第一”,不可能有奇妙動人的意境。對仗還是嚴謹工穩的。
頤和園月波樓聯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
頤和園,在北京西郊海澱區。最初為金帝完顏亮的行宮,明朝為皇室“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改建為“清漪園”,清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增建,改名“頤和園”。
運筆洗煉,比喻優美,造成一種“竹陰”如“雲”、“花影”似月的意境,幽靜沁心。
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聯
澗泉無操璧,泠然善也;
風竹有聲畫,顧而樂之。
圓明園“九州清宴”殿第二層名為“奉三無私”殿,懸掛此聯。
將“澗泉”比作“無操璧”;“風竹”喻為“有聲畫”,清雅別致,沁人肺腑,動人心弦,妙對!
圓明園九州清宴殿聯
紅篆爐煙看氣直;
綠苞竹挺愛心虛。
此聯原懸於圓明園“九州清宴”第三層殿堂,今已蕩然無存。
“爐煙看氣直”、“竹挺愛心虛”,神韻頓出,上句旨在言“氣”,下句意在說“心”,內含豐富,詞麗多味。
北京陶然亭聯
煙籠古寺無人到;
樹倚深堂有月來。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北京)人。乾隆進士,官至內閣學士。
陶然亭,在北京市右安門內東北,清康熙三十四年,由工部郎中江藻督建,初名“江亭”。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境,得名“陶然亭”。
此聯描寫的是古時陶然亭的景致。一“無”,一“有”,對比鮮明,推出了古寺靜謐幽深的特點。全聯圍繞一個“靜”字用詞,隻有“月來”,那也是無聲無息的。如今,這裏已辟為公園,此聯已蕩然無存,就連此聯所描寫的這等“靜”況,也被笑語歡歌劃破了。
陶然亭聯
慧眼光中,開半畝紅蓮碧沼;
煙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風。
沈朝初(生卒年不詳),字洪生、號東田,清代吳縣(今屬江蘇)人。康熙進士,官至侍讀學士,善詩文。
作者匠心妙用,筆下調動了“紅蓮碧沼”、“白月清風”,給人以賞心悅目之美感。尤其下聯中“坐一堂白月清風”句,好一個“坐一堂”,妙語偶成,令人歎絕!
北京永慶寺聯
石壓筍斜出;
岩垂花倒開。
僧文然,不詳。
這是一副改字聯。五代道士古仲元隱居桂林七星岩時,有警句雲:“石壓木斜出,崖懸花倒生。”清代永慶寺僧文然改字成此聯。
“木”改作“筍”,因寺內有竹,而且“筍”比“木”更形象可見。“懸”改為“垂”、“生”改為“開”,更貼切生動。堪稱佳句。
文天祥祠聯
花外子規燕市月;
柳邊精衛浙江潮。
邊華泉,不詳。
文天祥祠,在原北京府學胡同,傳說這裏在元朝時地名柴市,文天祥被殺於此。
上聯“子規”(杜鵑鳥)啼“月”,表達作者對文天祥的思念之情;下聯以“精衛填海”典故和錢塘江怒潮,高度頌揚文天祥的愛國主義精神。語意悲壯感人,對仗工穩妥貼。
北京潭柘寺彌勒佛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上聯以“容”連珠,下聯以“笑”連珠,將彌勒佛大腹便便,笑麵悠悠的神態,勾勒得活靈活現。與此聯大同小異的還有一副對聯,那就是蛾眉山靈岩寺彌勒佛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以不容。
潭柘寺流杯亭聯
石上水流動皆靜;
雲間山出幻而寧。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國勢富強。曾六次南巡。喜題字、聯對。
清水石上流,潺潺之音更顯此處幽靜,“動皆靜”言之有理。山在雲嵐中時隱時現,“幻而寧”畫出了神態。此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宛如一幅奇妙的山水畫。
白雲觀華室聯
咬定一兩句書,終身得益;
栽成六七竿竹,四壁皆清。
白雲觀,在北京廣安門外。創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七年(1739年),原名天長觀,金為太極宮,元稱長春宮,明改作今名,清代又重建。現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在題寫此聯時落款既不署鄭燮,也不稱字板橋,而是署“板橋道人”,更切此處乃道家讀經之所在。此聯上讀經書,下栽青竹,可謂清靜幽閑、安逸自在,“四壁皆清”有雙關妙趣。一個“咬”字,使全聯生色,過目不忘。此聯又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