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辯論(1 / 3)

李向說的這段話出自《論語?子路》中,說有個叫樊遲的人去請教孔子如何種地,孔子說這方麵不如老農,又請教他如何種菜,孔子又說他不如菜農。樊遲走了後,孔子就說樊遲是個小人。

孔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覺得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隻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麵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裏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這正是李向想要問王通的,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王通對於論語當然是倒背如流,更是鑽研了一輩子,李向一說出來,他便說道:“這正是孔聖人所說。”他剛才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點,現在李向居然說了出來,恰好是正和了他的一時。

“都尉,連孔聖人都說‘'小人哉!樊須也!’,可見他也是對學習這些東西是不讚成的。”王通笑眯眯的捋著胡須看著李向。

曲先生緩過來了,一下子又站了出來道:“不會種莊稼,你們吃什麼?”

李向鼓掌道:“說的好!”轉頭看向王通道:“老先生,剛才曲先生說的真是在下的意思。孔聖之所以這麼說,那是因為他覺得隻要學好了詩書禮樂,懂得了仁義禮智信,就不會再有百姓受苦,人們的生活也就會好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李向的眼光從三人臉上一一略過道:“幾百年間,不論那個朝代,老百姓們要是不懂得如何種莊稼,如何種菜的話,我們估計早就餓死了,哪裏還會在這裏高談闊論。試問學會種地真的沒有用嗎?”

“你這是曲解聖人的意思!”王通身後的先生站了起來,臉紅脖子粗的斥道:“孔聖人說的是士人不應該去學習這些東西,他們懂得了仁義禮智信,就是為了報效朝廷的,怎麼會和賤民混為一談!”

李向本來笑眯眯的說著話,但一聽到賤民時,麵色凜然一變,眼神猛地盯著他看了半天。弄的先生張張嘴,後麵的話生生沒有說出來。

李向冷哼一聲道:“好個賤民,我請問先生,誰是賤民?難道先生的先祖生下來就是高官,就是士嗎?”見這人有些緊張,他也不再去看他,直接對王通道:“朝堂上那些官老爺們有多少是繼承了父祖的官位,到了今天的地位,他們的先祖又是如何當上官員的,難道他們不用吃飯,不用種地嗎?”

王通幾人見李向有些生氣,心中也開始擔心起來。本來說好是辯論的,可誰知道一句賤民就叫李向動怒了。王通咳嗽一聲想要說話,李向直接製止了他,繼續道:“孔聖人能說出那樣的話,那是因為他在的那個年代,還沒有達到像現在這樣的認知。幾百年過去了,朝廷再更迭,百姓們的想法也隨著再變化,早就不是當初的樣子了。”

“剛才說道士,我想問一下幾位先生,士農工商難道真的就除了士以外,其他人就沒有作用了嗎?”李向瞪著剛才說話的那位,那位直接坐下,再不敢說話了。

王通接著道:“士農工商,自古已然,士是來管理國家的,當然要地位超然,不然下麵的百姓怎麼能聽他們的話,國家早就亂了。”

“那我倒要問問王先生,你說現在也是士在管理國家,為什麼會弄的民怨沸騰,到處都是造反的人呢?”李向冷笑著反問。

“這是朝廷沒有聽取士的意見,讓百姓受苦了,隻要陛下能夠重視士的建議,實施仁政,天下一定會太平的。”王通自己說著有些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