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李向亂七八糟瞎想一氣,李向穿越來之前,整個李家雖說李耀祖是族長,可二爺爺和三爺爺兩家子從來也沒把李耀祖這個長房的人放在眼中。李耀祖是本來就是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性格,也沒有多少爭強好勝的想法,安安穩穩過日子,家人無病無災就是最大的心願。
可老二和老三就不同了,住在晉陽這個大城市裏,或多或少總會遇到些朝廷的高官親屬家眷,再加上那些大商賈們,見到人家過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兩人心裏羨慕的很,好幾次去找李耀祖想讓這個族長幫著引薦幾個大人物。
李耀祖每次都是告誡他們不要攀龍附鳳,過自己的日子就好,別人再過的好那也是別人的生活,沒有那本事就別想那好事,安安分分的守好自己的家業就好了。
老二和老三見李耀祖這樣,心裏就有些生氣了,覺得李耀祖這是明顯不想叫他們這兩家過好日子,怕比過李耀祖才不幫忙的。之後漸漸的三家人就開始疏遠起來,後來甚至都沒有了來往。
李向突然穿越來之後,因緣際會,成了楊廣眼中的紅人,李向自己又有些歪才,一步步走到了現在的地步,李耀祖這長房一脈明顯已經起勢了,誰都能看出來,隻要李向不做錯事,就現在這樣守成下去,過不了幾年,這李家也要大發的。
這種情況下,老二和老三就不得不再一次萌生了沾光的心思,前幾次去找李耀祖,李耀祖一直也沒說個準話,當時李向正是關鍵時期,李耀祖不希望自家的事情影響了李向的發展。
後來李耀祖將族長傳給了李向,老二和老三就不再去找李耀祖了,兩人一合計這族裏的大權都在李向手中,那就隻有去找李向碰碰運氣了。剛開始去找李向,都正好趕上李向不是去了塞外,就是下了江南,根本沒有見到。
後來,李向漸漸在龍門城站穩腳跟,又把龍門建設的欣欣向榮,在民間百姓心中,李向的地位越來越高,隨之而來李向的威儀也越來越重,老二和老三居然有些怕見李向了。
說起來,老二和老三從骨子裏還是那種小農思想的老百姓,見到比自己差的人,會頤指氣使,顯示出高人一等的樣子,一旦見到比自己強的,或者更厲害的角色,兩人立馬就服軟了,說白了多少有些色厲內荏。
原先的李向再怎麼說都是他們孫子輩兒的,他們可以對李向指手畫腳,現在李向已經貴為一郡的掌權者了,兩人馬上就覺得這差距大的厲害了,人家是官了。
想來想去,兩人沒有招兒了,自己總感覺在李向麵前低人一等,心裏上失去了優勢,頓時就蔫兒吧唧的。
本來兩人已經放棄了原先的打算,可好巧不巧這個時候李向定親的喜柬送來回來。畢竟都是親戚,而且對於李向來說,他們之前做過的事情根本就沒有多少印象,所以派來送喜柬的是李向的貼身護衛。
老二老三熱情招待後戰戰兢兢的問了問還有誰去參加,這一問就嚇壞了,居然還有皇帝親自派去的賀喜使,兩人送走了送喜柬的,一商量還是別去了,沒那個膽量。
他們沒膽子,可下麵的小輩就不這樣想了。李向能夠以十歲之齡坐到現在的位置上去,多多少少給這些差不多大的表兄表弟起了一個榜樣的作用。雖然他們的長輩很少給他們提起李向的事情,可架不住老百姓的嘴宣揚。
好不容易有這麼個機會去見見這個沒有見過麵的表兄弟,兩家小輩中有幾個人就蠢蠢欲動了。等到自家的爺爺說這次李向定親儀式不去參加了,這些小輩就翻天了。
鬧騰了半天,還是拗不過老爺子們的想法,最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央求著說等李向定親完後再去,那時候就李家一家人,多少也不會害怕。
沒辦法,兩個老人心動了,最後答應隻能派個代表去試探一下李向的想法,選來選去,就選中了李坤了。
李坤年齡比李向大兩歲,從小就聰明,可在這樣的家族中成長,卻沾染了許多惡習,比如喜歡說謊,喜歡拉大旗扯虎皮,反正一身少年紈絝的毛病。不過相比起其他幾個兄弟來,他還算最好的一位,因此他便成了這次派去見李向的代表。
臨出發前,兩家長輩們千叮嚀萬囑咐就一句話,不管李向說什麼,一個宗旨,不能得罪了李向和大房的人。李坤全部應下,這才帶了四個家奴跟著來洛陽的。後來就發生了前邊仗著李向名聲騙錢的事情。
此時李向問起他到來的原因,李坤張張嘴又閉上了,不知道該怎麼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