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此慘敗
他幾艘日本航空母艦境遇如何呢?如果美方當時對中途島海戰的報道真實可信,那麼俯衝轟炸機就沒有炸壞“蒼龍號”。誰也沒有擊沉它,甚至誰也沒有想去擊沉它。正如沃爾特·洛德所說,問題似乎是對“蒼龍號”的實際大小有誤解。但它確實沉沒了;所以說它一定遭到了某一機群的攻擊。大量事實說明,這是“約克城號”所為。
從第十六特混艦隊派出俯衝轟炸機起,到“約克城號”延誤一小時後才派出飛機的這段時間裏,弗萊徹沒收到任何敵情補充報告。但第十七特混艦隊的參謀人員卻充分利用了這段時間,研究日本艦隊早先的航行標定、航線及其航速。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南雲照這樣航行,那他離中途島就隻有90海裏了。這比原計劃的接敵距離要短得多,所以各中隊長都接到通知,要他們不要飛出航線——向右轉彎,因為日本人可能會倒轉航向。
“約克城號”上的飛行長默爾·E·阿諾德海軍中校的計劃是:梅西的VT-3和馬克斯韋爾·F·萊斯利海軍少校的VB-3的17架SBD機共同攻擊敵人。因此,他指示萊斯利先在“約克城號”上空盤旋,讓速度較慢的魚雷機先飛出1S分鍾。
9時零幾分時,萊斯利起飛,開始向1.5方英尺高度爬升。
氣候條件極其有利:“能見度極佳,
3000英尺高度有散雲。海麵平靜,微風或無風。”
保羅·A·霍姆伯格海軍少尉擔心不等VB-3的飛機趕到參戰,戰鬥可能就已結束。他自己就差點沒趕上。起飛時,他的3-B-2機進入菜斯利飛機的滑流,左翼擦在艦前部高架工作台的溝梢上。他非常擔心會因失事而參加不了這場戰鬥,他進行這麼長期的訓練為的就是參加這場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戰鬥。他升上去了,進入了萊斯利僚機的位置。
萊斯利自己也遇上了麻煩,他機上的電動投彈裝置出了“毛病”。到達2萬英尺的巡航高度後不久,他示意各機作好投彈準備,同時他也按下自己飛機上新安裝的電動開關。他這一按,炸彈不但沒有進入投彈位置,反倒掉進了海裏。另外3架飛機也碰到了相同的問題。這時萊斯利隻好打破無線電靜默,讓其他人改用手動開關。霍姆伯格看到萊斯利為此而痛切自責。
這事故雖不是萊斯利的責任,但對於像他這樣認真負責的軍官,很難想象會有比這更令人喪氣的。在率眾機攻擊敵人時,不僅他自己變得赤手空拳,而且還沒有發現敵人,飛機就從17架減為13架。當然,他仍然可以指揮作戰,或許還能用機槍痛痛快快地掃它幾下。
9時45分左右,萊斯利飛抵VT-3和VF-3的6架戰鬥機的正上方。他“繼續呈S形跟在VT-3後麵飛行”,15分鍾盾,他用密語問梅西是否發現敵人。據率領第三分隊的D·W·沙姆韋海軍上尉說,梅西“回答說是的”,可是萊斯利沒收到。
10時05分,萊斯利的機槍手、一等兵E·加拉洛爾發現了幾乎在正前方約35海裏開外的機動部隊。數分鍾後,萊斯利“從無線電裏”聽見“許多有關VT-3遭敵戰鬥機攻擊的談話”。
萊斯利很容易地就選定了攻擊目標:
這是艘大型航空母艦,整個甲板漆成暗紅色,前段有台升降機,上部結構較小,處於右舷靠艦尾約1/3處,右舷內側緊靠上部結構有二排垂直的煙囪。除去那排垂直的煙囪,這倒挺像“加賀號”的模樣。我最近看到“加賀號”的模型,它的那排煙囪是包在一個外殼裏的,從右側水平突出,處於上部結構後麵。
把“加賀號”和“蒼龍號”的平麵線條圖作一比較,就能明白萊斯利指的是什麼了。這兩艘航空母艦都沒有一排垂直煙囪,但“蒼龍號”的圖上有兩個獨立的煙囪,離上部結構很近,也許能說是“緊靠”。這兩個煙囪成水平突出,接著又向下彎曲,“加賀號”的煙囪確“有外殼包住:突出艦外……”。而且在上部結構後較遠處。
萊斯利看見西邊有艘航空母艦上部結構在左側。後來他推斷這是“赤城號”。略靠西邊確實有一艘航空母艦,艦橋在左側。這是“飛龍號”,仍在忙於避閃VT-3的魚雷攻擊。萊斯利原以為華萊士·C·肖特海軍上尉的VS-5的飛機就在附近,所以在無線電中說要他攻擊西側那艘航空母艦。過了很長時間他才知道VS-5受阻未能參戰。
這時,萊斯利的報務員告訴他說,目標艦上飛機正在起飛。萊斯利再次與VT-3和VF-3聯係,但沒聯係上。他意識到他們精心安排的協同作戰已經散架了,現在要他自己作主了。他並不知道,他的分隊將成為3路夾擊時的第三支兵力,而且即使經過幾個星期的演練,這3支力量也未必能配合得天衣無縫。
“約莫12時25分光景”(中途島時間10時25分),萊斯利率機俯衝,使用機上的機槍向艦橋掃射。接著又發生令人掃興的事——機槍卡殼,於是他“飛速向東南方遁去,退出戰鬥4分半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