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敗原因

太平洋戰爭是在空中進行的戰爭。開戰之初所取得的勝利主要應歸功於海軍航空兵的積極活動,而中途島以後所遭到的失敗則因日本海軍航空兵萎靡不振所致。

陸軍作戰指揮機關曾經指責說瓜島陷落,塞班島失陷,究其本因莫不是海軍航空兵作戰不力。

情況確實如此,可是對問題一直看得很清楚的陸軍為什麼在作為太平洋戰爭第二和第三轉折點的瓜島決戰和塞班島決戰中連一架陸軍飛機也沒有出動呢?

太平洋戰爭中我軍初露破綻是中途島海戰,形勢惡化始於瓜島攻防戰的失敗,而氣息奄奄則始於塞班島決戰的敗北。如今,這一事實是日本盡人皆知的。即使在作戰當時,陸海軍首腦機構也對此了如指掌,也正是因為了如指掌才不惜流血犧牲,連續苦鬥。

也許有人會指責說太平洋島嶼作戰是由海軍承擔的。不錯,海軍的確承擔了內南洋和外南洋的防衛任務。但是,既然這一地區是美軍的主反攻正麵,是決定整個戰局命運的決戰戰場,那麼國防軍就應該成為一體,如同一駕車的兩個車輪,兩者缺一不可。

基於上述理由,陸軍運送了地麵部隊。既然運送了地麵部隊,那就沒有理由不運送航空部隊,何況太平洋戰爭是空中之戰,對這一點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這方麵的航空作戰可能完全交付給海軍承擔了。如果確係如此,那麼在飛機生產投資上為什麼要主張陸海軍平分秋色呢?這簡直令人無法理解。

馬利亞納海戰以後,岡村被調到大本營任海軍參謀,當時,除了航空作戰之外,還兼任部分航空軍備任務,根據岡村當時調查的情況,從昭和元年到昭和二十年8月,日本生產的飛機總數為:陸軍飛機41450架,海軍飛機40750架,總計為82200架。從數量上看陸軍超過了海軍。作為國防軍整體的這一半在瓜島和塞班島決戰中並沒有協力作戰。

日軍的主要敵人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第一次轉折——中途島海戰中,基地上的許多陸軍飛機協同海軍襲擊南雲機動部隊。南雲部隊跟美國陸軍飛機周旋中雖然將大半美機擊落,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苦於美陸軍飛機的糾纏而讓美軍機動部隊的海軍飛機輕而易舉地鑽了空子。

美軍陸海軍的航空兵在作戰中確實配合得十分默契。美軍有壓倒優勢的生產能力作後盾,而且兵力又使用得十分充分。麵對如此強大敵人的日本海軍航空兵,在本來就已相當薄弱的飛機生產方麵卻要跟陸軍平分秋色。這樣一來,與美軍打仗焉有不敗的道理。

陸軍的航空兵可能是用來對付第一假想敵國蘇聯的。但是,無論怎樣講,當前是在同美國打仗呀,在這場戰爭中日軍在麵臨潰敗的情況下,對於尚未與之開戰的蘇聯暫時表示一下溫和恐怕是不無道理的。如果確實這樣做了,那麼,對於戰爭就不會持那種很不嚴肅的態度了。時至打了敗仗的今天,日本人捶胸頓足,悔恨莫及的根源可能就在這裏。

日本海軍是不是過分逞強,夜郎自大,麵對重大戰機不願尋求陸軍的協助呢?恐怕情況並不盡然。

二、解開這個謎

第一次攻擊瓜島遭到失敗時,當時剛從南雲部隊調到第十一航空艦隊任航空參謀的源田實中佐曾提出一種建議:在奪回瓜島作戰中,要將約1000架的陸海軍戰鬥機集中於瓜島方麵,將這些飛機分成三個梯隊,經常以300架飛機為單位輪番作戰,在這些飛機的掩護下強行運送部隊和裝備。軍令部對這一方案亦表示讚許並曾要求海軍方麵派出500左右架飛機,陸軍方麵要對此給予支持和合作。但這一捉案卻遭到參謀本部主管航空業務的K中佐的強烈反對,甚至折衷方案亦無法通過。陸軍沒有戰鬥機嗎?否,當時,陸軍的戰鬥機主力部署於滿洲(中國之東北)。事後不久,源田中佐調任為大本營的航空參謀,該氏滿懷熱情地反複進行交涉,但始終未達到目的。

“阿代號作戰”終未成功,小澤部隊最後敗退。大本營海軍部鑒於馬利亞納失陷之後,日本本土將全部暴露於B-29空襲之下(B-29於6月15日夜第一次從中國基地出發空襲了北九州),因此認識到,必須盡一切努力將塞班島奪回,當時的具體設想是:如能將我軍當時約百架的戰鬥機部署於陸上基地,則即使對付美軍的一個航空母艦群日方也有勝利的把握。因此,要分兩次在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各部署100架飛機,總共投入飛機300架,3次擊退美機即可達到預期目的。爾後,再派遣150架乃至200架飛機以保障下一步的作戰行動。這樣,奪回塞班島也許可能實現。當時,還曾提出在總共750架乃至800架飛機當中,450架由海軍承擔,其餘部分由陸軍分擔,用航空母艦將陸軍戰鬥機運到琉黃島(海軍飛機飛到琉黃島),但是這一方案亦未得到陸軍同意。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乃是因為當時陸軍方麵東條參謀總長等人已下定決心要在本土決戰。鳩田軍令部長窺測出陸軍的此種意向,於是,對上述方案未采取積極態度。當時,陸軍戰鬥機之主力部隊仍部署於中國大陸,這就是問題症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