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人通常喜歡閉著嘴,想要撬開他的嘴巴,就要主動發問。通過有效的引導,帶動對方積極的溝通!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不大愛說話的人。他們習慣沉默不語,和他們搭上話實在有些困難。如果兩個同樣不愛說話的人碰到一起,那情形真叫尷尬,現場可以用“鴉雀無聲”來形容。相信這種情況有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小張是一個性格內向,老實又木訥的人,平常在公司裏踏踏實實幹活,很少說話,從不引人注意。有一次公司派小李和小張一起出差辦事。在火車上,小李和小張的鋪位剛好是並排。兩人簡單地寒暄了幾句之後,雙方就開始“大眼瞪小眼”。小李覺得這種尷尬的氣氛讓人窒息,他實在受不了,於是想找點話題。突然,他瞥見小張的手機屏幕是約翰尼·德普,於是借機說:“小張!你喜歡看《加勒比海盜》嗎?”小張一聽,頓時有些激動:“喜歡!你怎麼知道的?”小李說:“我猜的,哈哈!我也很喜歡約翰尼·德普!”就這樣,小張的話匣子被漸漸打開,他開始給小李講了很多約翰尼·德普有趣的事情,兩人聊得非常投機。
小李以“明星”為話題,迅速地拉近了與同事小張之間的距離,從別人感興趣的話題發問,換來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當你麵對一個人時,如果想打破和對方之間沉默的尷尬,迅速拉近距離的最好辦法是談論對方所熟知的事情。如此一來,對方會對你的關心與詢問表示感激。
耶魯大學文學院前任教授菲爾普斯八歲的時候就明白了主動發問的好處。有一天,小菲爾普斯在姑媽家度假,來了一位中年客人。寒暄後,來客發現小菲爾普斯在玩帆船,於是便以帆船為由和小菲爾普斯討論起來,“你手上拿的是風浪板帆船嗎?”中年人的提問勾起了菲爾普斯的興致,“是的,帆船除了風浪板還有輕舟型和大小艙型。”接著,他們開始以帆船的種類為話題交談了起來,相談甚歡。中年人走後,菲爾普斯對他記憶猶新,他對姑媽說:“他對帆船很關注,剛才問了我很多關於帆船的問題,人真不錯!”姑媽說:“那人是律師,應該對帆船沒興趣吧!他是一位有修養的紳士,為了和你交朋友,就迎合你感興趣的話題,陪你聊帆船就是如此。”
主動發問,引導他人打破沉默的方法還有很多。再比如,可以從自己對對方初次的印象說起,打開對方的心扉;也可適當袒露自己的心聲,引起對方的“回報效應”;還可以從對方最近的生活談起,在話家常中拉近彼此的距離。
商業協會要舉辦一場成功企業家交流心得的晚宴,小劉的老板因為沒時間不能出席,便派他參加這次宴會。小劉喜歡低調,本想到時候隨便找個地方坐著聽其他人講話就行,沒想到去了以後才發現全場隻有5桌,並且自己還被拉到了主桌上。大家初次見麵不大熟識,所以酒桌上的氣氛有點尷尬,小劉覺得太難熬了,於是他問自己旁邊那位很有名望的富人:“久仰您公司的大名,想請教您的生意是怎樣做成功的呢?”於是,那位富人便開始大談生意經,講述自己白手起家的艱苦奮鬥曆程,酒桌上的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
可見,主動發問是十分有效的引導沉默寡言者張開嘴的方法,許多有趣的話題都是由一個提問開始的。陌生人對我們的吸引之處正是我們對他的一無所知。隻要你主動開口打破沉默,你就能無拘無束地與人交流,擴大自己的交友圈。
以牙還牙,打擊傲慢無禮者的囂張氣焰
孔雀高高地翹著它的尾巴,把周圍的一切都不放在眼裏。交際場中也有這種高傲的孔雀,麵對這樣的談話對象,適當地挫其銳氣,就會壓製他的氣焰,讓他平等地審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