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力的辯論在事實麵前也變得乏力!事實就是事實,因為無法改變,自然擲地有聲,無可阻擋!
在溝通中,論述事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通過翔實的客觀事實來論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會使對方信服,並作出讓步。周恩來就深諳這一點。
抗戰初期,蔣介石為阻止日軍進犯,悍然下令在河南花園口潰決黃河大堤。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再起,蔣介石出於加害解放區人民和軍隊的目的,下令堵住花園口,讓黃河回歸故道。為延緩和阻止蔣介石堵住花園口,1946年至1947年間,周恩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與國民黨代表就黃河花園口堵口和下遊複堤問題進行了一係列談判。為了談判的勝利,周恩來不僅詳細掌握了黃河堵口問題的多種具體情況的準確數據,而且在1946年7月親臨花園口視察,獲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以論證自己“先複堤後堵口”的觀點。當時的黃河故道,經八年戰亂和風雨侵蝕,早已溝壑縱橫,堤壩殘缺,如不修複下遊堤壩,疏浚河道,悍然堵口,必然會形成一個新的黃泛區,直接危及六百萬黃河故道人民。周恩來的觀點有理有據,因而得到進步輿論的廣泛支持。
黃河下遊複堤需要大量的工程款、工糧和遷移救濟費,為爭取這些經費,周恩來據理力爭,反複要求國民黨政府和聯合國救濟總署如期交付,履行應盡的責任。當時國民黨當局的一個代表煞有介事地從所謂工程技術觀點出發,說什麼“假定”堵口後水並不大,“估計”下遊損失並不重,則“無須救濟”等,周恩來義正詞嚴地駁斥說:“人民所遭到的痛苦和損害,必須以科學方法去對待,經驗估計和主觀假定,皆不可作依據,怎麼能把如此重大的問題的考慮,放在一個‘假定’之上!”說得對手啞口無言。
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不強加於人,是周恩來談判的一貫,在國際外交中也是如此。
在中緬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時,雙方曾就民族問題的處理發生分歧,周恩來始終以事實為依據講道理,耐心協調雙方的思路,帶動、促使對方做進一步的考慮。由於周恩來堅持以事論理,以理服人,所以他在談判中的意見常常處於上風,而且讓對手容易接受。
用事實說話,會讓對方無言以對,減少不必要的爭執和辯論!
在溝通中,巧妙地擺出事實,不僅能讓對方信服,還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佩服。
小王是某大學中文係的博士生,博士畢業後,被分到一所名牌大學中文係擔任實習老師。該大學的中文係曆史悠久,很多老教師資曆豐厚,因此平時難免有點目中無人,小王實習了一段時間後就感覺出來了。但小王覺得這些老師們學識淵博,因此仍然敬重他們。
一次,中文係要辦一次演講比賽。小王和一位老教師老劉負責安排、設計演講的整個過程。老劉快60歲了,很快就要退休了。他為人固執,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因此,當得知小王要跟他合作時,大家都替小王捏了一把汗。
果然,在設計比賽環節時,兩人起了爭執。老劉要堅持沿用一般演講比賽的方式,覺得比較保險,不會出問題。而小王則有新的想法,他認為可以設置很多互動環節,讓參賽選手和評委老師互相搭檔,從而使比賽更加生動有趣。兩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誰也不願意讓步。為了說服老劉,小王開始認真地分析目前中文係的現狀:本來中文係應該充滿活力,但現狀是這幾屆的學生普遍低調,平時也不搞什麼集體活動,跟老師的聯係也不緊密。如果把比賽變得新穎有趣,可以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也可以擴大中文係在學校的影響。而且,比賽的互動環節也是參考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設計的,很容易執行。如果按照老劉的方式,整個比賽的確更容易掌控,但是會少了很多趣味和靈活性,很難引起大的反響。老劉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小王的想法。
小王通過擺事實,打消了老王的固執,順利地實現了自己的想法。
事實勝於雄辯,讓我們把握住事實的力量,在必要的時候,用它為我們加油、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