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康德曾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生氣不但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和其他人的交往。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在擁擠的公交車或地鐵上,乘客之間由於無意的碰撞而發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左鄰右舍為了一點小利各不相讓,互相辱罵……性格浮躁的人常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生氣,而生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導致事態擴大,甚至最後釀成悲劇。
A市有一婦女站在居民樓的天台上欲跳樓自殺。民警用了半小時才將該婦女解救下來。原來,這位婦女在附近的菜市場賣菜,前幾天和臨近鋪位的一位老漢就菜價問題發生了口角,因為老漢的菜價比她低。婦女氣憤地找老漢理論,和老漢大吵了一架也沒結果。婦女回到家越想越氣,於是帶了丈夫又去找老漢“算賬”,丈夫一氣之下將老漢打傷。老漢的家人為此報了警,警方要求婦女賠償老漢醫藥費1000元,這位婦女覺得這錢花得很冤,一賭氣就想跳樓。事後,該婦女冷靜下來,對民警說:“我真是氣糊塗了,竟然為這麼點小事跳樓!要是真跳了,我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我的家人!”
怒火能澆滅我們的理智,對人際交往造成不良影響。
小鄧和小王是大學室友。有一次,小鄧在寢室說起打算晚上去看恐怖片《咒怨》。小王說:“我看過《咒怨》,很恐怖,你肯定會害怕。”小鄧說:“我知道劇情,我覺得還好,不恐怖。”小王說:“那是因為你沒看過畫麵,感受不到那種恐怖氣氛。”小鄧覺得爭論這個沒有意義,於是說:“不想跟你討論這個問題。”小王沒在意,繼續說:“那畫麵和聲音配合在一起非常恐怖,你怎麼可能會不怕,不要裝膽大啦!”小鄧煩躁地衝小王吼道:“我害不害怕關你什麼事!你真是夠煩的,不要跟我講話了!”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因為小鄧不注意克製自己,傷害了小王的感情,兩人的關係出現了裂痕,後來兩人之間很少交流。隻要兩人同時在場,寢室的氣氛就十分尷尬,其他室友也覺得不自在。
生氣是一種負麵情緒,它的殺傷力巨大,給別人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永遠難以消除。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中,一定要控製住自己的怒氣。
一個年輕人在年邁的富人家裏擔任鍾點工。他每天除了清潔工作外,還有半小時的“陪讀”任務。一天,這個年輕人不小心把花瓶和筆筒的位置放反了。這原本不是什麼大事,年老的富人卻大發雷霆,指著年輕人的鼻子大罵“笨蛋”。年輕人一言不發忍耐著,因為他相當同情這位老人,除了罵人的舌頭外,他已別無利器。在將近10分鍾的謾罵後,老人好不容易平靜下來,要求年輕人開始陪讀工作——讀一段故事給他聽。年輕人翻著書,找到一個相當吸引人的章節,讀道:“南洋所羅門島上的一些土著,每當樹木長得過大,連斧頭都砍不了時,他們就會對著樹木集體叫喊,直到樹木倒下為止。喊叫扼殺了樹木的生命,比任何刀棍石頭都具有殺傷力,正如那些尖酸、刻薄、粗魯的言語,往往會刺傷人的內心。”老人聽完這個故事後,沉默了許久。當年輕人把咖啡送到他麵前,準備為他加糖時,老人抬起頭來,臉上露出難得的慈祥的笑容,親切地說:“不用加糖了,你的故事已經為我加了糖。”一時生氣造成自己的“火山爆發”是小事,但對那些被“岩漿”灼傷的人們,卻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生氣能釋放強大的能量,它對人際關係的破壞力驚人。所以,我們要有效地控製自己,使心態保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