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方,由於氣候、土質、水位和埋葬方法等因素,墓葬的棺槨及部分有纖維質的隨葬品,都保存不好甚至沒有保存下來。
但是,江陵楚墓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青銅器、陶器、竹簡、帛書、帛畫等。楚墓出土的文物品類齊全,很多青銅器上的銘文甚至清晰可見,有的陶器連封泥、印章也有留存。一些重要的文物如漆木、竹器、絲麻織品等,目前僅見於楚墓。
(一)精美的青銅器物
在江陵楚墓當中,青銅禮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貴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盞、壺、缶、盥缶、盤、勺等。
這些青銅物品大多製作精美,充分體現了當時冶煉技術的精湛。
1.龍紋銅鏤空杯 龍紋銅鏤空杯是在1991年8月江陵九店東周墓出土,口徑12.2厘米、底徑10.3厘米、通高14.7厘米、重0.77公斤。
整件器物呈上大下小的圓筒狀,口微侈,斜直壁,外底有三獸蹄足內側有凸榫,圓形鏤空平底置於器內凸榫上。杯外壁上下分別飾以錯銀裝飾的帶形二方連續勾連夔龍紋。
中部由六組對稱的鏤孔夔龍紋圖案組成,每組對稱排列,龍頭相對,身體卷曲,姿態生動,其上鑄有細密的三角卷雲紋和鱗片紋。
銅鏤孔杯此前至少有六次發現。最早在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1號”楚墓發現,隨後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江陵“雨台山264號”楚墓、隨縣曾侯乙墓、荊門“包山2號”楚墓,均有出土。
此外,在湖南“長沙398號”楚墓也出土了此類器物。器壁均為鏤空動物圖案。關於這類鏤孔杯的用途,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看法。
2.鏤空鳳紋銅鏡 鏤空鳳紋銅鏡直徑11厘米,整鏡構圖精巧,形象生動。
鏡麵與鏡背是用兩種合金成分不同的青銅分鑄,再合為一鏡。背麵為三弦鈕,圓形鈕座,斜邊,窄平緣。鏡背自然分為四區,每區各飾一組對稱鏤空鳳紋圖案,每組兩鳳軀體作形卷曲,曲線自然、柔和。
此鏡以圓形小鏡鈕為中心,按十字將文飾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一對頭相對、身體彎曲、尾部向外翻卷的鳳鳥組成。每兩隻鳳鳥之間的中部和尾部又以卷雲紋相連,使整個畫麵渾然一體、構圖勻稱。因為是鏤雕,故立體感特別強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鏤空鳳紋銅鏡高冠回首,體態活潑,兩鳳之間頸、翅相連,成雙成對翩然飛舞。鳳身飾有精美的羽毛紋飾。
鏤空鏡的出現時代大約在春秋晚期,流行戰國早、中期,戰國後期就絕跡了。此類銅鏡在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均有發現,但出土數量較少。
江陵九店東周墓出土的這兩件青銅器造型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東周時期青銅工藝的高超成就。
3.帶鉤 帶鉤是束腰革帶上的鉤扣。在楚國貴族看來,帶鉤不僅僅是服裝的飾物,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帶鉤選用的材質、製作的精細程度以及大小都成為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楚人的帶鉤通常是用青銅鑄成,名貴的則用黃金或白金打造或玉石雕刻而成。
江陵望山1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帶鉤,弧長46.2厘米,寬6.5厘米,如此大的帶鉤,在現已出土的先秦諸國的帶鉤中可算是絕無僅有的。
這些青銅器造型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東周時期青銅工藝的高超成就。
4.青銅編鍾 在江陵“天星觀2號”楚墓的發掘收獲頗多。尤其令人驚喜的是,當考古工作者揭開鋪在東室上的蓋板時,一架大型青銅編鍾組合展現在眼前。
大多數紐鍾集中堆放在東室的南部,鎛鍾則按大小有序地直接放置於槨室底板之上,另有幾件小型紐鍾懸掛於鍾架橫梁上。這批編鍾的調音痕跡屬首次發現,為研究先秦編鍾的製作工藝提供了新的資料。
生前過著鍾鳴鼎食生活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酷愛音樂的高雅之人。“天星觀2號”墓的用鼎製度、用俎製度和編鍾的編懸方式,都充分說明該墓的墓主屬於卿上大夫級。
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占出土遺物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器類涵蓋了楚係青銅器的大部分器類,不僅反映了該墓葬的等級和葬俗,更體現了楚國精湛的鑄造工藝和燦爛的文化特色。
(二)獨特的雕塑物品
商周時代,尤其是東周時期,隨著楚文化的崛起,雕塑藝術異彩繽紛,不僅出現了大量裝飾性藝術精品,而且出現了鎮墓獸、虎座立鳳、木俑等大批專門性雕塑物品。
在對江陵楚墓的考古挖掘時,工作人員發現了許多保存完好的雕塑物品。
1.虎座立鳳 虎座立鳳又稱虎座飛鳥、虎座鹿角鳥,是楚文化具有標誌性的物品。
虎座立鳳圓雕施彩,多為木質,也有少量的陶胎,以伏虎為底座,昂首展翅的鳳鳥立於虎背,鳳背插一對麋鹿角,雄奇神妙,堪稱楚文化的傑作。關於它的意義,有山神、引魂升天神之說,也有說是鳳神飛天的。
2.木俑 荊楚人物雕塑主要有木俑、人形器座及小型佩飾等。以雕塑的人俑代替活人殉葬在東周時代比較普遍。中原諸國多為陶俑,而楚國的木俑自有其特色。荊楚木俑多出自貴族楚墓,有侍俑、樂俑、炊廚俑和武士俑。多整木雕塑,有的為榫卯結構。
立俑一般高度在五十厘米上下,跪坐俑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俑的形象多為平頂、瓜子臉,有的加絲質假發或用真人頭發。圓雕彩繪,有的著衣佩飾,還有的身上書有文字。
江陵武昌“義地6號”楚墓出土的一對木雕彩繪侍俑,木俑正麵各繪有兩串長長的佩飾,對稱地分列左右。木俑高56.6厘米,頭與身為整木雕塑,足部以榫卯結構另外安裝。一件雙手是交疊胸前,另一件雙手是安裝上去的,作棒物狀,長頸細腰,體態秀雅。
著衣俑以江陵“馬山1號”楚墓的彩色著衣木俑最佳。共出土四件,高矮、大小、體態、容貌、服飾等基本相同。
其中,編號為2號的女性木俑,身高59.6厘米,身上的絹衣保存最好,整木圓雕,無手腳,麵、頸繪肉紅色,烏發後梳,雙唇朱繪,眼睛傳神,身著曲裾綿繡絹袍,細腰束帶,袍裙曳地,色彩鮮豔。
還有一件持劍武士木俑,在長沙近郊出土,身著小袖短衣,衣長及膝,裹腿,威武雄壯。
3.木鹿 楚人崇鹿,戰國時代流行鹿角飾和木雕鹿。如以上鎮墓獸、虎座立鳳,大多插有麋鹿角,許多器物也繪飾鹿紋,而且獨立的木雕鹿數量也較多。
鹿雕造型,多作踞伏臥狀,頭上插有對襯的真鹿角,鹿頭有正視、側視與回顧幾種形態,多圓雕彩繪。
江陵拍馬山楚墓出土的木雕彩繪帶鼓臥鹿或臥鹿鼓,身長33厘米,通高28厘米,作側臥狀,四足內拳,頭插雙鹿角,向左側視,全身飾梅花斑紋。後背立一小木鼓,鼓徑4厘米,厚3厘米。這是一種造型奇特的樂器。
這類鹿雕在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溪峨山、長沙“瀏城橋1號”楚墓均有出土。
4.根雕 我國最早的根雕作品發現在荊楚。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根雕辟邪一件,依據樹根自然成形,圓雕彩繪,整體為一長形彎曲的龍形,全長69.5厘米,高31.5厘米至40.5厘米,圓身、高足、卷尾龍首,目、耳、鼻、嘴、須、齒俱全,麵目猙獰。
四足均雕成竹節形,作行走狀,足外側分別浮雕有蛇、蛇咬蛙、四足蛇咬雀及蟬等,造型神奇,代表了我國年代最早的根雕藝術水平。
5.雕刻座屏 在漆木雕塑藝術品中,荊楚彩繪動物座屏別具一格。座屏是一種專供陳列的藝術品,一般由屏座與雕屏兩部分組成,雕屏大多透雕或浮雕,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出土的雕龍座屏就是如此。但在眾多的彩繪木雕座屏中,以江陵“望山1號”楚墓所出土的彩繪動物雕屏最有代表性。
該雕屏長51.8厘米,寬12厘米,高15厘米,雕屏四周為長方形彩繪框架。雕屏底座中部懸空,兩端著地,寬實厚重。整個座屏是鳳、鳥、鹿、蛙與蛇博鬥場麵。屏座水域是蛇的天下,有二鳥為蛇所困敗。屏內偏下,蛇吞蛙,咬鹿,鹿雙雙奔騰,兩組鳳鳥奮起啄蛇。底座與屏內內容相連,融為一體,造型複雜,井然有序,五十多個動物生死博鬥,場麵極為壯觀,充滿了神奇浪漫的色彩。浮雕、透雕與圓雕的手法相結合,髹漆彩繪,是雕塑藝術精品。
江陵“沙塚1號”楚墓出土的木雕箭,與座屏類似,兩鹿與兩蛇博鬥,三隻鳳鳥飛臨,其中有一鳥喙蛇。幅麵天與地的層次更加分明。上邊框還浮雕有兩蛇。透雕與浮雕的手法相結合,髹漆彩繪與動物座屏都具有精工之美。
6.鴛鴦豆 鴛鴦豆與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漆奩一樣,雖為用具,但具有整體造型的漆木雕塑效應。
鴛鴦豆出土於江陵“雨台山427號”楚墓,通高25.4厘米,盤徑18.2厘米,底徑12.3厘米,上部豆盤及蓋組合雕成一隻鴛鴦鳥形,鳥作臥息狀,輪廓分明,盤頸側視,腳部卷曲,雙翅收合,尾部微翹,恬靜自然。圓雕彩繪,形態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