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在這種國際背景和世界潮流中,一方麵是全球市場的重大結構變化對國家共同體構成巨大的挑戰,全球市民社會取代民族國家的趨勢已顯端倪;另一方麵雖然民族國家還在全球體係中充分主角,但全球化的國際環境已經影響到國家的結構和功能。
麵對這種態勢,中國曆來以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的形象,立於世界國家和民族之林的傳統結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響,要接受挑戰。現在問題的焦點是在全球化中,中國是以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麵對世界,還是以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麵對世界?
一、現狀: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和學術的層麵上
要討論以56個民族麵對世界還是以中華民族麵對世界的問題,首先必須對中國民族的認同現狀作一個分析和評估。
現狀之一:56個民族56朵花
目前我國在民族意識方麵的態勢是56個民族的意識強烈,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一涉及到民族和民族問題,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考慮的都是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這是中國解放50多年來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結果,是少數民族翻身做主人的結果,本身是一件大好事情。而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真理和謬誤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即真理都有它的適用範圍,如果超出一定的範圍和條件,真理就會向謬誤轉化;真理又是全麵的,有它完整的科學體係,如果斷章取義,把某一部分和整個科學體係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科學真理也就會向謬誤轉化。
從這個理念出發,我們現在應該認真反思一下“56個民族”的民族意識問題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從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的原則出發,從政治上認同了民族的法律地位,這就是憲法“序言”中所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已經確立,並將繼續加強。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這裏“全國各族人民”指的就是56個民族。這種民族意識強調的是“56個民族56朵花”,這是一種分散的個性化的民族意識,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建構是不相匹配的。
現狀之二: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個學術理論熱點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早已是中國學術界的研究課題。
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就開始了對中華民族的研究,最早的是1928年愛文書局出版的常乃惪的《中華民族小史》。此後有曹鬆葉的《中華人民史》(商務印書館,1933年)、李廣平的《中華民族民族發展史》(正義出版社,1941年)、張旭光的《中華民族發展史綱》(桂林文化供應社,1942年)、李震同的《中華民族的來源》(上海民眾書局,1942年)、馬精武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上海民眾書局,1942年)、俞劍華的《中華民族史》(國民出版社,1944年)等。這些研究雖然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但卻都從學術的層麵表達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20世紀50年代以後,對中華民族的研究雖然沉寂了相當一個時期,但是,80年代後期,由於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而使中國學術界對中華民族的研究悄然興起。1988年8月22日,費孝通先生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發表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講演,提出了著名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奠定了學術理論基礎。
1990年11月1日上海出版的《社會科學報》報導了重慶師範學院史式教授提出的編纂一部《中華民族史》的倡議,引起了海峽兩岸學者的強烈反映,很是熱鬧了一下子。接著當年12月12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聯合,在廣東中山市舉行了“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凝聚力學術討論會”。此後,連續三年召開了學術討論會,很是熱鬧了一陣子。
盡管關於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凝聚力的討論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冷了下來,但其“熱島”效應卻使中華民族的研究成了學術界的熱點,出版了不少學術著作,主要有:陳連開的《中華民族研究初探》(知識出版社,1994年),1999年1月蕭君和主編的《中華民族族體論》(民族出版社,1999年)和《中華民族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韓效文和楊建新主編的《各民族共創中華》叢書(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馬戎和周星主編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中國社科出版社,1999年),田曉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華夏出版社,2000年),尤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史》(雲南出版焦團晨光出版社,2007年)。所有這些,以及與中華民族研究相關的著作和一批相當數量的學術論文,可以說為中華民族的研究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學術平台,使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成為中國學術界的一個學術理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