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到現今,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建和走向完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地緣環境和時代條件又發生了變化:獨立的中國在多元世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華民族經過近代的自覺與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國體下高度統一,多元一體內涵又發生了一次轉變。
這個劃分法雖然克服了一些劃分法的不足,但第二階段仍然缺乏層次而顯得時間跨度過大。
總之,平心而論,上述各種劃分法應該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長,為我們今天探討中華民族史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中華民族史研究應把握的理論問題
為什麼人們對中華民族形成研究分歧會這麼大?關鍵問題是對此問題在理論上缺乏研究,更缺乏共識。為此,在討論中華民族形成問題時,有必要弄清一些基本問題。那麼,有那些問題呢?
1、什麼是中華民族?
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問題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定義問題。早在20世紀初,傳統的觀點認為中華民族就是漢族,漢族就是中華民族。這個錯誤的觀點,早被常乃惪顛覆了,他強調“中華民族,非盡黃帝之子孫也”。使中華民族的內涵發展為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以及西南諸族等在內的概念。這應該是討中華民族定義認識的一個進步。
到了1944年俞劍華在《中華民族史》中認為,中華民族是“由小宗族合而為較大的宗族,由較大的宗族合而為更大的宗族”,經過彼此間的長期接觸交往或戰爭會盟,最終形成今天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就像一個五世同堂,支庶極多的大家庭,而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世界最大的族譜。漢、滿、蒙、回、藏等族就是中華民族民族的宗支。顯然這個認識深受蔣介石“一個民族”觀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台灣陳致平的《中華通史》在開篇的緒論中,探討了什麼是中華民族·開頭一句話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是自古以來摶合了許許多多民族而構成的一個龐大的民族。它本身雖然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但以一個主要民族為其中心,而同化其他民族,遂形成一種單元型的多元民族。這個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時期,稱為夏族或華族,秦漢以後則稱為漢族。”這裏有三層含義:一中華民族是一個由許多民族構成的一個民族;二中華民族是一種單元型的多元民族;三中華民族的中心民族是漢族。
而在中國大陸,相當一個時間裏又形成了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盼總稱”的觀點。但是不少學者並不認同,蕭君和在他主編的《中華民族史》中提出了質疑。明白表示“不認同現有的各種《辭典》、《辭海》關於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盼總稱”的觀點,而認同“中華民族是主要生活於中華地域裏的以中華文化為主要紐帶而構成的包括漢族等56個民族以及世界華人在內的民族共同體。”當然這個中華民族的定義還大有可商榷之處,所謂權威觀點提出挑戰應該是學術研究的幸事。
而尤中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申明“我這裏所說的中華民族,指的是l911~1949年的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中國境內(包括台灣省、香港及澳門特區)的各民族。這些民族以漢族為主體,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他們的祖先從有人類以來,就勞動生息在亞洲東部這塊土地上。”這個定義令人最大的遺憾是強調了“以漢族為主體”,顯然還沒有把中華民族視為一個統一的自覺的民族。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華民族?依筆者之見,中華民族就是在中國曆史上出現過的各個民族或族群,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逐漸演進過程中,通過碰撞、互動、磨合和整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國歌聲中形成的一個自在和自覺的民族實體。
2、把民族史與國家史區別開來
曆史研究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弄清自己研究的對象是誰?國家與民族,本是兩個不同的曆史範疇,國家是個政治實體,民族是個社會實體,兩者的發展規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所謂國家史就是一個國家產生和發展(其中包括王朝更迭)及其消亡的曆史;所謂民族史則是一個民族起源、形成和發展及其消亡的曆史。兩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