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是我國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重要節日之一,除漢族外,滿、壯、侗、苗、佘、朝鮮等少數民族也過七夕節。有些少數民族對這個節日還有其自稱,如滿族稱之為“祭星節”,鄂倫春族稱之為“祭月亮”等。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女子最為重視的日子。在七夕的晚上,女子穿針乞巧,陳列花果、女紅,製作的各式家具、用具等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人們在七夕之夜,還舉辦各種祈禱福祿壽喜的活動,祭拜七仙女中的七姐,祈禱儀式虔誠而又隆重。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雙七節、香橋會、巧節會等。七夕節這一天還是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盤古王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具有濃厚的文化意味。
總之,七夕節從產生到發展,經過了不斷豐富的過程,在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七夕的起源
在我國的遠古時期,七月初七隻是有一些與農事相關的活動,而非後代形成的七夕節。那麼,七夕最早起源於什麼呢?
1.源於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據曆史文獻記載,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就有了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製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七夕最早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2.源於時間崇拜 七夕除了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外,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很強的時間感。
我國古代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間,七數表現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即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在我國的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為“喜壽”。
此外,因“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3.源於數字崇拜 在我國古代民間,把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的日子。
在算盤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數。“七”,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還別稱“星期”。這是因為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很特殊,一年才能相遇一次,因此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王勃的《七夕賦》說“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就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愛情相關的最美好、最淒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因此,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星辰、時間、數字等的崇拜,而在其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男女愛情的內容也融入其中,體現出人們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願望。
(二)七夕的演變
農曆七月七這天,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人注意到了。古人認為“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當時在民間,這一天隻有些與農事相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