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 做好頂層設計(1 / 3)

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 做好頂層設計

宏觀

作者:李毅中

在第八屆中國全麵小康論壇上,李毅中發表了主題為“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做好頂層設計的幾點思考”的演講,他充分肯定了十多年來公司製、股份製改製的成效,指出對股份製改革和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存在的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要製定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的目標和任務、豐富擴展實現混合所有製的經濟方式和路徑,並注意防範和避免可能發生的風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強調混合所有製經濟是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也是資本的載體,那麼基本經濟支柱落實到企業,就要促進不同所有製企業優勢互補、協調、融合、共同發展,而發展混合所有製企業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我認為研究改革促進發展,應當是第八屆中國全麵小康論壇的重要議題之一,所以我選了這個題目,我想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如何搞好頂層設計繼續探索實踐,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第一,我充分肯定十多年來公司製、股份製改製的成效。

我們回憶一下,黨的十五大、十六年以前指出,股份製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這句話現在看起來很平常,但是十六年前提出來,確實是理論的突破。我記得當時是洪虎同誌在體改委具體指導國有企業的改革。十六年來公司製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因為《公司法》代替了《企業法》,股份製改革也全麵推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算了一下,到去年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33.3萬戶,其中股份製企業占了63.6%,資產占了58.5%,主營業務收入占了58%,稅金占了58.9%,利潤占了59.1%,大體上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股份製企業占了六成。其中國有企業通過改組、改製、資產出讓,轉變為股份製企業,或者民營化;一大批私營企業通過合夥,改製為股份製企業;有的還參與了國企改革。股份製企業無論上不上市,都進一步通過股份的流轉、增減,使股權結構更加優化。在股份製企業中,就有不少是屬於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製經濟。

在股份製企業中,雖然上市的是少數,但都是各個行業的骨幹企業、優秀企業。據統計,到2013年10月份,全國在境內上市的公司有2849家,當時統計的總市值是23.6萬億,最新數據是24.4萬億,境外H股上市有179家,總市值5.1萬億港元。還有一些企業在其他國際市場上市,當然這個數字還是很小,對照全國的企業數量和我們的經濟總量,這個數字還是不大。與此同時,隨著擴大開放,境外資本進入國內市場,成為中國企業的股東,國內企業特別是近幾年走出去,在外麵投資、並購,吸收境外資本,或者成為國外公司的股東。到2012年底,外商即港澳台投資形成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57700多家,數量占了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7.3%,資產占19.7%,總業務收入占24.1%。同時國內對外的非金融投資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達到了4355億美金。以上這些數字說明我們十多年股份製的改造和企業的上市走出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股份製企業普遍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在公司組織框架和管理方式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轉化了經營機製,激發了投資人、管理層和員工的積極性,推動了技術進步,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其中,混合型企業對促進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的混合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以說,企業所有製的變革,推動了新型工業化進程和新型經濟結構調整。

第二,對股份製改革和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存在的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

在改革的探索實踐中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主要反映在思想觀念、法製環境、政策執行和企業運作幾個方麵。

一是對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如何把握,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製,進一步推動公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同時又指出,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怎麼辦呢?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當初我和洪虎主任參加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起草,對這段話確實是反複推敲,一個字一個字推敲,現在看來還是完全正確的。在實行過程中哪些屬於前者,哪些屬於後者,股權結構如何設計,如何區分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者部分持股,當時我在國資委研究這些問題是非常謹慎的。近些年來,不斷引發國進民退或者國退民進的無謂爭論,或者束縛了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或者阻礙了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這兩種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覺得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