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每次我回到鄉下,都會看到隔壁那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二十六歲那年,她的丈夫說出外做生意,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是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讓他葬身在了亂槍之下,還是客死他鄉,或是像有人傳說的,在外邊被招了女婿,都不得而知。
當時她的兒子隻有五歲,村裏人都勸她改嫁。男人已不回來了,孩子又這麼小,守寡也太難了,但她沒有走。她說,丈夫也許在很遠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沒準哪一天發了大財就回來了。她總是這麼認為著,仿佛丈夫在昨天剛剛離開,也仿佛明天丈夫就要回來了。她帶著兒子生活著,甚至把家裏整理得比以往更加有條理。她想,假如丈夫哪一天回來了,一定要讓他覺得溫暖。
就這樣一轉眼十幾年就過去了。兒子17歲的那一年,有一支部隊從村裏經過,他就跟著部隊走了。兒子說:“媽,我去找俺爹,等找到了我們就一起回來。”
兒子走後也是音信全無,不但沒有帶來丈夫的消息,就連兒子自己也沒回來過。有人告訴她說兒子在一次戰鬥中被打死了。她不信,一個大活人怎麼能說死就死呢?她認為兒子不僅沒有死,而且還做了軍官,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兒子就會回來。
她理所當然地想,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時就是一家人了。
她這樣想著,她告訴人們,她要掙些錢把房子翻蓋了,等丈夫、兒子和孫子回來的時候住。她是一個小腳女人,是下不了地去種田的,她就做起了賣繡花線的小生意,每天勤奮地奔走四鄉。
有一年她大病了一場,醫生說她已經活不長了,可是她並沒有死,最後竟奇跡般地又站了起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他們回來到哪去找家呢?
這位老人滿百歲了,卻還一直充滿希望地生活著。她一直在做著她的繡花線生意,天天算著,她的兒子生了孫子,她的孫子也該生孩子了。每當想起這些,她那布滿皺紋的臉即刻會變成了一朵絢爛多彩的菊花。
這位老人讓人無限感慨。一個希望,一個遙遠而又渺茫的希望,一直在滋養著她的人生,支撐著她在這個蒼涼的人世間走了一個春秋又一個春秋。
沒有什麼比希望更能改變我們的處境。當我們處於厄運的時候:當我們敗下陣來的時候;當我們麵臨一場巨大災難的時候,讓我們想想這位住在隔壁的老奶奶,想想她的滄桑,再想想她的執著,然後將人生寄托於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