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明清城牆的曆史概述(1 / 2)

城牆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是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

明清城牆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思想指導下建成的。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係建造,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係列軍事設施,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牆頂可以跑車、操練,非常堅固。

(一)明清城牆的結構

明清城牆作為一個圍護或防禦的完整建築體係,除了作為主要部分的城牆以外,還有若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城門 是城市內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築之規模、數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製、方位、用途等因素來確定。

在大多數情況下,城門是陸路交通的旱門。由於某些特殊的自然條件,如城市一部地勢低窪,附近有可通行之河道、湖泊等所提供的便利條件,有些城市就設置可供水路交通的水門。

2.城台 又稱牆台,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築。這是士兵們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的地方。

城台的麵積及厚度增加,既有利於防守,又可在上麵建造城樓。城樓平時可供宴集及觀景,戰時則作為瞭望與指揮所在。

3.城樓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一個城市的標誌,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市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

城樓也是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一道古城堅固的屏障。城樓多形成於明代,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

4.角台和角樓 角台和角樓均建於城牆轉角處,平麵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圓形,上建角樓,功能與城樓相仿。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牆,均建有角台。

角台是指按歐式城堡防守體係而建的城堡,其三麵伸出城外,一麵和城池相連,當時我國最先進的紅夷大炮便放置在角台的特製炮車之上。火炮調轉,火力可覆蓋城牆外270度的範圍;相鄰城牆角台之間的大炮還可相對射擊城下的敵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城牆防禦戰中的火炮死角。

5.馬麵 又名行城、敵台,這是依一定距離在城牆外側建凸出的墩台,平麵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因外觀狹長如馬麵而得名。

馬麵一般寬度為1.2米至20米,凸出牆垣外表麵8米至20米,間距為20米至25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內。特點是能夠自上而下的從三麵攻擊城下的敵人。

明代時西安為秦王藩封,其城牆建馬麵98座,平麵為20米×12米矩形,間距120米。

6.護城河和河橋 古時候合稱“城池”。護城河又稱城河、城濠或護河。它一般環繞於城牆外側,也有少數在城牆內側再修一道內護河。大城內若建有小城,如帝王都中之宮城,州府郡城中之子城等,其城下也常修有護城河。

護城河道在城門前,常掘成為外凸的緩弧形,可使入口處有較大的活動麵積與空間,並由此架設橋梁聯係內外。所架橋梁,大多為固定式樣的平直木橋或石橋,因其不利於車馬通行,又阻礙防禦視線,使用拱橋者甚少,在河道水麵不甚廣闊時,也有使用可拉拽起落的木質吊橋。

7.甕城 為了避免城門直接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人們常在城門外側添築一道城牆,以形成麵積不大的防禦性附郭,這就是甕城。甕城顧名思義,敵人一旦進入此處,就會遭到四麵圍攻,猶如甕中之鱉。

甕城平麵有矩形和半圓形兩種,牆垣較主城牆低且薄。而對外交通門道,大多置於側麵,與主城門曲折相通,以有利於防守。南京中華門甕城,采取了三層重疊的布置方式,其縱長深度達128米,並於城牆內辟有屯留兵卒和貯放軍需的券洞27處,門券上方又有防禦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及多道可阻敵之閘門。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城門防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