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還熱情的給我們講說了一些關於金馬碧雞的故事等等,還有一些年齡較大的老人也是給我熱情的講述起來,據他了解,相傳在特定的年份的中秋這一天傍晚時分,太陽西沉,餘輝照著碧雞坊的倒影向東移動,而此時,月亮東升,月光照著金馬坊的倒影向西移動,兩坊的倒影相向而行,逐漸靠近,最終會交接在一起,這就是“金碧交輝”的奇觀,據說六十年才會發生一次。我們自知是沒有這個鴻福欣賞這一奇景了。
我們隨後又在附近逛逛,後覺得肚子有些餓,於是絕對到附近的一些飯館用餐。剛給我們熱情講解的那大爺,估計是看出我們想要找地吃飯,於是忙給我引薦道:“小夥子那家過橋米線在本地是很出名的,去試試吧。”
“謝謝您大爺。”不知為何,大爺樂於助人的心態也傳染給我。讓我有些觸動。
於是我們遵循老大爺的意見,到了附近一家過橋米線館。我以前也吃過幾次過橋米線,感覺都不錯。這一次也是在雲南吃上一次次地地道道的過橋米線,也不枉此行了。
此時餐館裏客人不算少也不算多,大約占了五六成的比例,我與李薰挑了一個靠窗的位子坐下,然後叫了兩碗米線和一些小吃。
我見牆壁上寫有關於過橋米線的由來曆史,不禁有些興趣的看了起來。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縣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童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我大致看完了過橋米線的由來,心中不禁對這位賢妻的聰慧所折服。很快服務員用特製的竹條蹲著兩碗熱情騰騰的米線過來,熱情的對我們標誌性的一笑:“請慢用。”
我們隻顧玩耍,也沒有吃飯,此時早已感覺餓的發暈,看見這香味十足的米線也不顧燙,就開始吃起來。
李薰倒是顯得恬靜,很是淑女。飯量更是小的可以。而我則是狼吞虎咽,要不是因為熱,估計我早仰頭猛灌了。此時周圍有些客人也是笑著看著我,大概覺得我像是沒吃飯米線一樣的土包子,就連服務員也是笑容可掬。
吃飽之後,我們結賬離開,我們兩人趕回居住的旅館。路上李薰還不忘和我探討一些工作上的問題,她對我說:“明天我們就要做事了,今天算是放鬆一下。”我自然知道,我們不可能是來遊玩的,當下也不含糊對著李薰一陣猛點頭。李薰看著我的樣子,開心的笑著。